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7.03.21

從巴菲特的購買行為 看精密工業的重要性/李家同

我們國家朝野都熱衷於一些所謂的高科技,比方說大家都喜歡談物聯網,可是很少有人認為國家應該發展精密工業。 我們不妨看看巴菲特前陣子買下的精密鑄造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 Corp(PCC),這家公司的專長是精密鑄造,客戶包含空中巴士、波音、勞斯萊斯以及通用電器,都用這家公司所鑄造的精密零組件。我們常常談到美國公司,都只會談到Microsoft、Google、Intel等等,對於美國的精密工業可以說是完全茫然不知。 鑄造是一個很古老而且基本的技術,在很多人心目中鑄造是黑手做的事。其實鑄造極為有學問,鑄造得不好就會有殘餘應力存在,這種零組件在新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時間一長,殘餘應力會使得零組件變形,不論當初零組件多麼精密,幾年以後就不精密了。如果一個機械設備用了這種零組件,穩定壽命就會很短,這種設備也就沒有什麼好的價值了。但是如何去掉殘餘應力,這幾乎是先進國家絕對保密的技術,各種不同的材料也就會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很難購買消滅殘餘應力的技術,必須自己做研究才能夠慢慢地累積經驗。 政府的工業基礎技術計畫就注意到鑄造的問題,也有很多的工程師在做殘餘應力的

2017.03.21
2017.03.14

「變形TPP」成形 亞太自貿區FTAAP雛型已現/譚瑾瑜

少了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正在謀求新的組合模式起死回生。今(2017)年3月10日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證實智利外長邀請中國大陸參與3月14至15日舉行的TPP成員國會議,並表示中國大陸正在積極研究與會事宜。報載非TPP成員國除了中國大陸受邀之外,韓國亦被邀請。「減一加二的變形TPP」正在成形。 美國以外的亞太國家強烈希望亞太區域經濟加速整合是「變形TPP」為何出線的主要推手。目前全球前三大經濟體均在亞太地區,美國雖然仍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然而近十年來亞洲新興經濟體持續高經濟成長,中國大陸更是其中最主要的成長動能。最新資誠報告除了預測2050年時世界上最大的七個經濟體中有六個是新興經濟體之外,巴西、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等七大新興經濟體(E7),將從現在占世界GDP的35%,增加至占世界GDP的五成,E7並有五個在亞太地區,其中,中國大陸、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則是APEC成員。 此外,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也指出,至2030年全球將有六成中產階級集中於中國大陸、東協和印度。因而隨著亞洲國家經濟崛起

2017.03.14
2017.03.07

談共享經濟的商業發展模式與潛在風險/黃兆仁

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Lawrence Lessig首度提到「共享經濟」,認為經濟活動可經由不具資產所有權的參與者,共同分擔成本、以交換與租用資源達到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目的。資產或資源擁有者可以將閒置的資源投到市場,提供需求者使用,並收取成本或費用,達到資源運用極大化的原則。內容從有形到無形資產,方式途徑則包括企業間資源運用與服務(B2B)、企業對消費者服務(B2C),與消費者間的協同互動(C2C)。 近期,共享經濟更進一步發展為利害關係人間的協同活動(collaborative activities),以數位平台業者為核心,透過網路科技,進行即時性且精準的標靶式商業媒合,再處理收款與拆帳分配。商業整體概念則是匯聚供需市場資訊,業者建立自有平台與共享經濟生態系,對跨國市場的發散式的個體或群體提供服務,促使資源提供者在市場信任的基礎下釋出閒置貨品、商品、募資、空間、技能及其他可使用的事物,資源需求者也可在共享經濟市場上找到低成本或高效益的資源與服務。如此一來,供需雙方藉由數位平台的搓合,找到兩造滿足點,進行交易行為,做到資源有

2017.03.07
2017.02.21

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程世嘉

台灣對於新媒體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傳統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誌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紛紛宣示要成為「新媒體」;一些網路原生的新創公司,也直接以新媒體自居出現在網路上。但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我們在面對數位經濟的時候、又要以怎麼樣的架構來思考整件事情? 最近跟一位出版界的前輩聊天,對方感嘆出版業越來越難做,所以最近創業要做線上教育,我跟她說以前出版業是「販賣資訊」,對這個業界來說最重要的是擺脫這個思維,現在資訊不值錢了、網路上到處都是,要做的是「販賣體驗」,也只有販賣體驗可以賺得到錢,如果思維不改,說自己要做新媒體是很危險的。 新媒體沒什麼神祕的地方,只是大家常常把新媒體當成一個模糊的整體,所以很難去討論它。我把「新媒體」拆解成三個元素:「工具」、「載體」、「內容」來討論和分析,這也是我自己看待整個新媒體產業的方式,舉例來說: 工具:Google Analytics, Facebook, YouTube, SEO 工具, chatbot, AI 載體:手機、電視、PC、VR 頭套 內容:各種直播內容、錄播內容、短視頻、圖片、文字 這三個元素彼此交織在一起,就是新媒體

2017.02.21
2017.02.14

創業人必修的三堂課/洪聖倫

從事創業育成工作,被問到關於創業問題最常見的,大概就是「創業能不能教?」這件事。老一輩的人都說「生意仔難生」,到底是不是真有這一回事?還是這純粹只是一種迷思。 就我的經驗來說,我認為創業這件事,比較像是運動競技。你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生跳得比你高、跑得比你快、體力比你好,然而若一般人經過專業而嚴格的訓練,這樣的人應該也能比沒經過訓練的人強,這大概就是我對「創業能不能教」的回應。 簡單說,在創業這件事上,確實有天生商業嗅覺就是比你靈敏的人,但如果一般人經過專業訓練,或許未必能及得上天生好手,但要說比普通沒受過訓練的人要強,這大概也能成為事實。 比方說,我認識一位50多歲的大嬸,她就是天生的投資高手,她只有小學畢業,但她的財務觀念卻已經是大學等級以上的水準,甚至比一般科班大學生要強。很多觀念她就是無師自通,透過平常的觀察與實戰,像是買賣股票、擺攤做生意、跟朋友周轉借錢,經年累月的經驗造就了她後來有可觀的投資成果。當我多年前跟她聊天時,驚覺我們受的高等教育知識她雖然沒有,也未必說得出道理,但對於同一個問題卻有相同的結論與判斷力,真叫人佩服。 回到我們的主題,到底身為一

2017.02.07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最近二、三年來,媒體常用「無感」二字來形容民眾對經濟不佳的感覺。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滿的人潮又做何解釋?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對經濟無感,而是資源較少的族群,在一連串金融風暴亂象下,抵抗景氣波動的能力相對降低,致引發對經濟復甦的無感,尤其是對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及青年人)的衝擊最為明顯。 首先,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中低收入族群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全球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到處流竄下,投入報酬率較高的房地產、股票等金融投資,造成股價、房價大幅飆漲,富有族群財富大為增加,反之,實質的產業投資少,產生失業、薪資停滯,致一般受薪階級受害,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 其次,過去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全球行銷,以及其綿密的產業群聚是臺灣競爭力的關鍵。雖然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賦予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更多的商機,但資訊的投資及網路的比價效應,也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直接出口比重也由十年前的18%多下跌至目前的14點多%左右。 再者,中南部的相對弱勢,這和中南部由過去的重化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相對較為不順利有關。而最近大陸團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服務業衝擊更大,因為北部的自由行

2017.02.07
2017.01.24

反省大學教育的最後一哩/于國欽

政府十多年來一直陷入學用落差的迷思,並認為應儘速讓大學的學程跟上業界的技術,好好補上這最後一哩,即可降低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因而增設產業碩士專班學程、強化大學生的實習課程、引進業界師資等等,然而這些措施實非正本清源之策。 愛因斯坦曾說:「大學的價值是鍛鍊大腦的思考能力,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的全部內容之後,所剩下的本領。」此話說的真好,大學並非就業訓練班,而是培養學子們思考與學習的地方,不論學的是文學、哲學、商學或物理、數學,經過四年的大學教育之後,都應該有足夠能力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其實所學與所用有落差又何妨,學文學的誰說不能成為金融家?學電氣的誰說不能成為化學家?管國家財政的誰說不能領兵打仗? 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大學及研究所唸的是機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大學唸的是電氣工程,至於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大學主修歷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大學主修數學和文學。他們後來所從事的工作皆不是大學主修的學門,但卻卓然有成,這說明了大學四年如果能讓學生嚐到讀書的樂趣,學得紮實的基礎學門,並且有正確的價值觀,未來不論從事哪一行,皆可游刃有餘,「

2017.01.24
2017.01.19

營業秘密法對產業之重要性/吳明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論是商品、技術、知識、服務、人才等生產要素均產生跨國、跨地區的流動與交換,全世界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取得重要經濟地位。經濟全球化,不論對我國或是其他國家來說,都是ㄧ把雙面刃,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其確實有利於科技全球性的擴張,不僅使得各類產業得以快速拓展商業版圖,也讓全球得以享受知識技術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更加嚴峻,有體財產權的保護已非首要目標,如何避免重要無體財產權遭他人輕易掠奪才是致勝關鍵。 國際競爭激烈 掀起營業秘密保衛戰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重心已逐漸由過去的傳統產業,轉移至高科技知識產業,也從過去的技術輸入國轉為技術輸出國,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已非發展中國家,而係世界重要經濟大國如中國大陸、美國、韓國等。國與國之間激烈競爭除了專利戰,現在更是直接高薪挖角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或高階管理人員,藉由其腦中所記憶的知識來獲取競爭對手的專業技術及營業秘密,而其又正是各企業於市場競爭上的利器與優勢,一旦遭竊,則長年研發心血將一切白費。近幾年來如台積電梁孟松案、聯發科袁帝文案、HTC內鬼案,

2017.01.19
前往第 頁 / 共49頁
2015.09.30

無形卻讓人有感的競爭力 – 精準 / 吳師豪

筆者在大學或企業講授「行銷」相關議題時,常以「兩個業務員到非洲考察鞋子市場為例」,詢問學生(員)的意見。 第一位業務員的考察報告是非洲沒有市場,因為他們大都不穿鞋;第二位業務員的報告卻是非洲市場太大了,因為他們還沒開始穿鞋。若問學生(員),他們贊成那一份報告?大多數的答案都是「第二位業務員」,再詢問若他們是老板的話,究竟要採納那一位業務員的看法?學生(員)便無言以對。為何如此? 那是因為我們對於「市場」的定義沒有正確的了解。要形成「市場」應同時具備三個條件:(1)要有一群對於特定產品(服務)有興趣(需要)的人;(2)這群人具有購買能力,且整體購買力達到一定的規模;(3)企業能夠透過管道(通路)與這群人接觸。企業老板若以這三個條件來檢視是否要到非洲賣鞋子,答案便非常清楚。 2004年時,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公佈一項數據指標-以全台灣人口總數除以便利商店總店數,亦即平均有多少人口在養活一家便利商店,此數值愈低,代表市場愈飽和,而台灣是此一數值全世界最低的國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看起來,台灣的便利商店業應該開始走入衰退期,但10年來的發展趨勢正好相反

2015.09.30
2015.09.22

能耐。給孩子的一封信 / 陳力孑

嗨,我親愛的孩子,第一份工作該做什麼呢? 連續兩年,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都被稱作為「史上最難就業的一年」,我想未來會持續下去。今年高考人數九百二十萬、高校畢業生七百一十萬,光這數字就令人驚心;若再看各校招聘會的萬頭攢動,我想在台灣還是舒服一點的。中國學生力拼名校,有所謂的 211 大學,意指中國政府面對 21 世紀,重點建設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但就全球的角度來看,人才濟濟、名校何其多;隨著資訊、自動、大資本的主流,工作數本身就是動態的遞減,僧多粥少也不會是一個短期的現象。若真自視為人才,那學歷肯定不會是面對就業的唯一鑰匙。 另一個事實是,絕大部分的年輕朋友出身平凡,學歷、身份、經驗都很雷同。所以未來就業上的挑戰,應該是如何在「平價競爭」中勝出。 我想先定義「勝出」。就務實的層面所謂的「勝出」,就是工作穩定而報酬有餘,高於平均工資、低於平均工時(傑出的定義又大不相同,以後再談)。另外,「勝出」有所謂時間延續、資產累積的概念。也因此要在職場勝出,肯定不是第一年或第一份工作,它會是至少三年在單一產業的專業、經驗、人際的累積;同時

2015.09.22
2015.09.15

民可使由之,亦須使知之 / 王健全

最近,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下滑,尤其是經濟成長率的下滑、ECFA經貿協議的談判受挫、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推動停滯不前,以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但事實上,政府默默地進行不少短期刺激景氣及中長期的紮根工作。不過,在民眾缺乏了解、媒體的渲染之下,抹煞了政府的努力及經營。 當前出口連續衰退、投資動能不足,加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節節進逼下,台灣經濟成長率陷入保2困境。為提早因應全球經濟的緩步復甦,並拓展出口、促進投資及強化產業升級的政策,經濟部也提出了許多重要政策。 在提振出口上,經濟部改變策略由以經「單品」出口,改為「系統性型態」出口的模式,由過去製造產品,延伸至技術、服務、商業模式,以提高出口的附加價值,並「套牢」(lock in)客戶。而在未來可能系統整合的創新,包括智慧城市、綠色運輸、LED照明、智慧醫療、U-bike、石化等,除了對中國大陸出口外,亦可轉向東南亞,透過投資帶動出口,加速經濟的成長。 在促進投資上,經濟部每二年辦理地方政府辦理招商獎勵,透過獎金進行招商績效評比,使地方政府樂於和中央政府協調、整合,提供一步到位、中央地方一體性的服務,來增加國

2015.09.15
2015.09.09

臺灣需要堅強的製造業 / 詹文男

出口不振,訂單縮減,製造業未來令人擔憂,各界紛紛提出解方,希望情況能夠獲得改善。有人認為應升級轉型,有人覺得要分散市場,更有人認為應全力發展服務業,以有效彌補製造業逐漸衰退的問題。筆者認為,發展內需,當然是提振經濟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放棄製造業則萬萬不可,以下是主要的理由: 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製造業為我國主要的經濟活動,GDP占比達三成:103年我國製造業之名目GDP達新台幣4.58兆元,占我國整體名目GDP比重達29%,為我國占GDP比重最高的次領域產業。103年製造業占我國國內各業生產總額高達52%,產值貢獻度高。 另依據中華徵信所調查,2015年台灣前5,000大企業中,製造業的營收總額達20兆9,345億元,稅前純益總額規模達1兆2,254億元,年增各7,757億元及2,892億元,在前5,000大企業中獲利占比超過50%。近三年,製造業營收規模平均是服務業的2.26倍,稅前盈餘是服務業的2.5倍。 其次,製造業具有高度產業關連性:根據對產業關聯係數的統計,製造業的平均向後關聯係數3.6,高於服務業的平均值1.9,製造業所帶動的

2015.09.09
2015.09.08

強化投資策略,全球招商再創新局 / 連玉蘋

為強化及加速外商來臺投資,經濟部9月2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2015年全球招商論壇」,藉由聚焦投資商機,導引擁有關鍵技術的外商來臺考察投資環境及洽談合作事宜。 這次論壇共吸引66家廠商表達投資意願,投資金額達新臺幣1,56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時這些投資案預計將可以創造15,355個就業機會。 我們也從這66家外商中,邀請包括美商Lam Research等20家具指標性之外商代表,與鄧部長簽署投資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 LOI),希望藉由國際級外商的現身說法,鼓勵更多外商投資臺灣。而這次簽署LOI之20家廠商,未來三年內將對臺投資超過1,000億元。 今年招商論壇以「創新夥伴‧布局全球」為主軸,上午進行「臺灣創新動能及環境優勢」專題演講,邀請美商Google、德商默克、瑞士商Novartis及日商東京威力科創等國際大廠,分享外商所看重之臺灣創新動能及環境優勢。下午場則聚焦半導體、大數據及技術服務業等在臺投資成功案例分享,分別由美商Lam Research、IBM及日商 NEC等高階主管闡述在臺投資經營之成功經驗,都在活動現場獲得很大的迴響。

2015.09.08
2015.09.02

推動智慧電動車,實現有感綠色經濟 / 吳明機

近幾年全球經濟持續成長,伴隨空氣汙染及地球溫室效應急速加劇,中國大陸甚至出現抬頭不見天空的嚴重霾害現象,各國政府紛紛訂定節能減碳政策。車輛的排放為溫室效應氣體第二大來源,僅次於工廠,因此車輛廢氣管控成為減碳政策重要一環,目前全球有10億輛汽車在路上行駛,排放大量廢氣造成環境嚴重衝擊,各國在未來5〜10年均制訂嚴苛的汽車油耗標準以減緩衝擊。 然綜觀現有車廠內燃機引擎技術,油耗技術提升恐難在短期內達到法規要求,國際車廠紛紛加速電動車布局,各國政府亦同步力推電動車政策,帶動國際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我國具備科技島優勢,加上基本條件相當適合發展電動車。從產業角度出發,我國具備領先全球之ICT產業,在資訊、通訊、半導體、電子電機產品等發展經驗,可立即應用於電動車馬達、電池與智慧車電等領域;從基本條件觀察,我國具備城市間交通便利、電力設施完善、四季溫度合宜與人口稠密等發展電動車的有利環境。

2015.09.02
2015.09.01

全球股災的啟示與因應 / 譚瑾瑜

今(2015)年8月下旬由人民幣貶值引發的全球股災,不但讓全球股市經歷8月24日的黑色星期一,亦引發全球股民一陣恐慌。此波全球股災,讓全球見識到中國大陸匯改政策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亦讓美國及其他各國將中國大陸邁入新常態列為未來經濟政策的考量重點之一,重新省思全球經濟當前真正的樣貌。台灣應當將此次全球股災當做警惕,正確解讀中國大陸經濟走向,預先做好準備。 中國大陸自去年年底表示中國大陸將進入新常態之後,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7%,低於往年經濟成長水準,在7月內外需及股市不振之下,8月11日宣布放寬人民幣匯率區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立即重貶近2%,加入亞洲競貶行列,也引發中國大陸經濟恐低於7%的疑慮,反應靈敏的全球股市因而一觸即發。 持平而論,此次中國大陸採取人民幣貶值緩和在亞洲貨幣競貶的壓力,一方面在匯率改革上是朝向市場化的正確方向,應當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在短期內,則有助於當前中國大陸欲振乏力的出口成長,透過人民幣貶值穩定經濟成長目標,事實上亦有助於全球經濟不振情況。 然而,中國大陸上半年密集採取多次降準及降息之寬鬆貨幣政策,已出現政策效果降低的隱憂,

2015.09.01
2015.08.26

點火5G行動寬頻,擘劃台灣產業新契機 / 傅偉祥

臺灣通訊產業產值佔全球產值將近20%,在全球產業鏈佔有重要地位。在既往的2G、3G乃至4G時代,臺灣業者長期扮演快速追隨者的角色,透過與國內外供應夥伴的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大量的優質產品。不過由於過去在行動通訊領域的投入,多是在國際標準底定後,加上缺乏系統自主研發的能力,因此較難進軍高階行動通訊整體解決方案市場,成為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大瓶頸。 現階段國際先進國家與廠商已展開5G研發計畫,如歐盟H2020(Horizon 2020)、日本5GMF(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Promotion Forum)、中國IMT-2020(5G)等,預計2017年起將陸續展開5G相關標準制定之討論,並在2020年得以推出商用產品,促使每個行動通訊使用者在未來都可以享受到1Gbps的實際傳輸速度,3D投影超高解析度畫質的無線寬頻傳輸影像及有500億個終端設備智慧聯網等應用情境。

2015.08.26
2015.08.25

7 種自毀前程的防衛反應 / 王榮春

不少職場工作者在面對別人的提醒或教導時,往往會為了要保持自尊,而做出所謂的「自我防衛」行為。 但多數的「自我防衛」,都只能騙過自己,純粹為了讓自己好過。因為這些行為看在別人眼中,會清楚地看到你在卸責、辯解或閃躲,這些行為不僅自己失去成長的可能性,更慘的是這些行為會讓別人產生輕視或想要放棄你的念頭。如果您希望這一天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請花點時間看看自己在別人提醒或教導時,是否出現這些自我毀滅的反應。 反抗: 即當您被別人指出缺點或短處時,會出現生氣、反抗,甚至表明不願溝通的行為。 攻擊: 當您感受威脅的氣氛時,會反射性地攻擊對方或他人,以求自保。 合理化: 您會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掩飾自己的過錯,希望別人不要追究責任。 壓抑: 刻意壓抑應該向對方說明的內容,或自己內心應該表達的情緒,讓對方覺得您很委屈。 否定: 以拒絕接受的態度,完全否認他人的提醒或指導的內容。 轉移注意力: 為了隱藏自己的無能,而特別強調能力較差的人,使對方覺得您表現得還不錯。 動搖: 故意表現出對提醒者或教導者的需要,希望

2015.08.25
2015.08.18

智慧電網 / 陳在相

「智慧電網」是什麼? 智慧電網 (smart grid) 可說是最近的、複雜的且仍在不斷發展中的一種概念,它使電網許多潛在的新功能或性能成為可能。因此,它可用多種方式予以定義。 國際電工委員會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將「智慧電網」視為一種「行銷術語 (marketing term)」,而非「技術定義 (technical definition)」;再者,世界各國或區域因地理、政治、社會、經濟等各種條件的不同,對「智慧電網」的定義或闡釋亦有所別,致使其迄今仍無國際公認的一致性定義[1]。 一般的認知是,智慧電網係因資訊與通訊技術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的導入,使得電網變得更具彈性、能互動,且能就要求為即時反饋。因此,智慧電網的首要觀點並非「它是什麼?」,而是「它做什麼?」,亦即如何做?使它能對電業、用戶、利益關係人、環境、社會、經濟、國家甚或全人類有利。基此,智慧電網的概念可有許多的定義與闡釋,取決於特定的人或團體及其所

2015.08.18
2015.08.14

發展再生能源,需以穩固的基載電力為後盾 / 林全能

能源發展一直是國際媒體關注與報導的焦點議題,觀察近期有兩個國際媒體對能源發展議題的報導,一是華爾街日報7月23日社論提及「臺灣選擇廢核恐增加自身脆弱性」,並評論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要求2025年廢核並以再生能源取代之訴求過於理想。另外是國際媒體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在8月4日正式發布「潔淨電力計畫」以提升熱效率、天然氣及增加多元低碳發電,將再生能源及核能視為低碳發電的重要選項,並以此方向訂定2030年電力部門CO2排放較2005年削減32%。這兩項國際媒體報導,一是直接對我國能源政策提出針砭建議,另一項雖是報導他山之石,但亦帶給我國能源發展政策有重大啟示。 從現實面來看,臺灣地狹人稠,98%能源依賴進口,電網屬孤島型獨立供電系統,所面臨能源情勢嚴峻,能源發展政策應首重確保穩定及安全供應並滿足產業及民生需求,必須充分運用各種能源優點,建構穩定基載電源。也因此在具有潔淨及穩定特性之核能運用上,雖然在臺灣面臨高度爭議,核四亦在去(2014)年因部分反核團體採取之激烈抗爭,政府為顧及社會和諧,在確保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及達成國際減碳三原則下,以負責任態度採取核四廠封存,保留在未來需要時,仍可運

2015.08.14
前往第 頁 / 共36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