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關於經新聞
即時新聞
影音專區
圖文懶人包
謠言澄清
名家論
活動特報
首頁
名家論
搜尋類別:
請選擇搜尋類別
能源
商業
水資源
投資
國際貿易
產業與科技
經濟統計
標準檢驗
國營事業
智財與專利
其它議題
人事資訊
地質礦物
中小企業與新創
時間:
至
關鍵字:
2017.03.21
從巴菲特的購買行為 看精密工業的重要性/李家同
我們國家朝野都熱衷於一些所謂的高科技,比方說大家都喜歡談物聯網,可是很少有人認為國家應該發展精密工業。 我們不妨看看巴菲特前陣子買下的精密鑄造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 Corp(PCC),這家公司的專長是精密鑄造,客戶包含空中巴士、波音、勞斯萊斯以及通用電器,都用這家公司所鑄造的精密零組件。我們常常談到美國公司,都只會談到Microsoft、Google、Intel等等,對於美國的精密工業可以說是完全茫然不知。 鑄造是一個很古老而且基本的技術,在很多人心目中鑄造是黑手做的事。其實鑄造極為有學問,鑄造得不好就會有殘餘應力存在,這種零組件在新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時間一長,殘餘應力會使得零組件變形,不論當初零組件多麼精密,幾年以後就不精密了。如果一個機械設備用了這種零組件,穩定壽命就會很短,這種設備也就沒有什麼好的價值了。但是如何去掉殘餘應力,這幾乎是先進國家絕對保密的技術,各種不同的材料也就會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很難購買消滅殘餘應力的技術,必須自己做研究才能夠慢慢地累積經驗。 政府的工業基礎技術計畫就注意到鑄造的問題,也有很多的工程師在做殘餘應力的
2017.03.21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02.21
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程世嘉
台灣對於新媒體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傳統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誌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紛紛宣示要成為「新媒體」;一些網路原生的新創公司,也直接以新媒體自居出現在網路上。但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我們在面對數位經濟的時候、又要以怎麼樣的架構來思考整件事情? 最近跟一位出版界的前輩聊天,對方感嘆出版業越來越難做,所以最近創業要做線上教育,我跟她說以前出版業是「販賣資訊」,對這個業界來說最重要的是擺脫這個思維,現在資訊不值錢了、網路上到處都是,要做的是「販賣體驗」,也只有販賣體驗可以賺得到錢,如果思維不改,說自己要做新媒體是很危險的。 新媒體沒什麼神祕的地方,只是大家常常把新媒體當成一個模糊的整體,所以很難去討論它。我把「新媒體」拆解成三個元素:「工具」、「載體」、「內容」來討論和分析,這也是我自己看待整個新媒體產業的方式,舉例來說: 工具:Google Analytics, Facebook, YouTube, SEO 工具, chatbot, AI 載體:手機、電視、PC、VR 頭套 內容:各種直播內容、錄播內容、短視頻、圖片、文字 這三個元素彼此交織在一起,就是新媒體
2017.02.21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02.07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最近二、三年來,媒體常用「無感」二字來形容民眾對經濟不佳的感覺。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滿的人潮又做何解釋?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對經濟無感,而是資源較少的族群,在一連串金融風暴亂象下,抵抗景氣波動的能力相對降低,致引發對經濟復甦的無感,尤其是對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及青年人)的衝擊最為明顯。 首先,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中低收入族群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全球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到處流竄下,投入報酬率較高的房地產、股票等金融投資,造成股價、房價大幅飆漲,富有族群財富大為增加,反之,實質的產業投資少,產生失業、薪資停滯,致一般受薪階級受害,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 其次,過去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全球行銷,以及其綿密的產業群聚是臺灣競爭力的關鍵。雖然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賦予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更多的商機,但資訊的投資及網路的比價效應,也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直接出口比重也由十年前的18%多下跌至目前的14點多%左右。 再者,中南部的相對弱勢,這和中南部由過去的重化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相對較為不順利有關。而最近大陸團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服務業衝擊更大,因為北部的自由行
2017.02.07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7.01.19
營業秘密法對產業之重要性/吳明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論是商品、技術、知識、服務、人才等生產要素均產生跨國、跨地區的流動與交換,全世界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取得重要經濟地位。經濟全球化,不論對我國或是其他國家來說,都是ㄧ把雙面刃,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其確實有利於科技全球性的擴張,不僅使得各類產業得以快速拓展商業版圖,也讓全球得以享受知識技術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更加嚴峻,有體財產權的保護已非首要目標,如何避免重要無體財產權遭他人輕易掠奪才是致勝關鍵。 國際競爭激烈 掀起營業秘密保衛戰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重心已逐漸由過去的傳統產業,轉移至高科技知識產業,也從過去的技術輸入國轉為技術輸出國,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已非發展中國家,而係世界重要經濟大國如中國大陸、美國、韓國等。國與國之間激烈競爭除了專利戰,現在更是直接高薪挖角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或高階管理人員,藉由其腦中所記憶的知識來獲取競爭對手的專業技術及營業秘密,而其又正是各企業於市場競爭上的利器與優勢,一旦遭竊,則長年研發心血將一切白費。近幾年來如台積電梁孟松案、聯發科袁帝文案、HTC內鬼案,
2017.01.19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7.01.10
產業創新條例修法應有的思維/張建一
「產業創新條例」是1950年代台灣產業開始發展以來,政府協助推動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法條之一。過去台灣產業能夠順利發展與成功轉型,除了企業的努力外,各界普遍認為是政府務實與有彈性的產業政策在背後支持與推動。而這些政策背後的法源依據,就是1960年的鼓勵民間企業只要投資就給予獎勵的「獎勵投資條例」、1990年鼓勵民間企業進行功能性投資(研發與人才培訓)與投資政府欲發展的策略性產業的「產業升級條例」,以及2010年鼓勵企業創新的「產業創新條例」(以下簡稱產創條例)。這三項條例的制定也說明了台灣產業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效率趨動邁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體。 然而,各界常常開玩笑說,這三項條例從「投資」、「升級」到「創新」,名稱愈改愈好聽,但事實上產業界所需要的政策牛肉卻愈來愈少。主要原因除了2010年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修法將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25%大幅降為17%,財政部認為,政府所收到稅收資源已經部分還給企業,企業可以自己決定用來進行研發或給予員工加薪,因此沒必要也沒有多餘資源再對企業從事的研發與人才培訓等功能性投資進行租稅獎勵抵減了。此事可從我國的科技預算雖然逐年增加,但經濟部所分配到的
2017.01.10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6.12.27
談如何打造亞洲矽谷
最近政府希望能打造亞洲矽谷(據說應該是亞洲‧矽谷,可是我無法瞭解何謂亞洲‧矽谷,而且我的朋友們也都只懂亞洲矽谷,所以我就仍然用亞洲矽谷),我所知道的亞洲矽谷乃是半導體重鎮,我國的半導體年產值是800億美金,政府不能不重視這個產業。可是半導體工業有很多面向,美國半導體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在很多的技術上都相當有成就。 我認為半導體工業至少需要以下幾個產業: 一、半導體製程產業 我們國家在半導體製程方面是相當不錯的,我們應該感激台積電在這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小心,因為韓國在這方面也有相當不錯的技術,美國的Intel也很想進入代工的產業。 二、IC設計產業 關於IC設計,本來我們國家是相當領先於中國大陸的,可是中國大陸最近的追趕實在是相當可怕。我們在過去常常說:某某台灣的公司在大陸有沒有競爭的對手,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了。我們如果很冷靜地分析我國IC設計的產業狀況,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公司產品依然不夠多樣化。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像美國德州儀器或者歐洲義法半導體這一類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絕對的多元化,就以放大器而言,這種公司就有各種的放大器。就以車用IC來說就有幾百種
2016.12.27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6.12.13
推動「五+二產業創新方案」 加速臺灣經濟轉型/王健全
為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政府提出包括綠能、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生技醫療及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最近更涵蓋新農業及循環經濟,成為5+2產業,也展現了加速臺灣產業脫胎換骨的企圖心,值得肯定。不過,在內容規劃、政策落實上,民間仍有不少補強的聲音。因此,妥善規劃及克服障礙的配套,攸關其成敗。 就整體性的戰略而言,關鍵成功因素包括: 第一,凝聚全民共識,協調各級團體參與:產業的推動及規劃必須加強宣導,讓全民朗朗上口,凝聚共識,才能落實行動。在參訪澳門的經驗中,澳門各級官員對一帶一路、十三五規劃均能娓娓道來,並付諸行動,令人印象深刻。其次,除了大型企業之外,應讓中小企業也有參與的機會,並設計機制讓年輕人、創業者分享商機,才能喚起全民的共識。 第二,產業鏈的詳盡規劃:從上游的技術,中游零組件,下游的產品、行銷通路及可能的技術輸出,都應妥善規劃。在完整產業鏈的加持,並擁有市場商機時,才有誘因吸引國內外廠商共襄盛舉。同時,透過國發會的「創新轉型基金」扮演強化劑角色,促成相關投資,注入動能。 第三,中央與地方跨部會整合:行政院針對五大創新產業應訂定跨部會績效指標(KPI),
2016.12.13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6.11.08
穿石 發現臺灣產業設計力 /李尉郎
近年來,台灣設計在國際設計獎項一直都擁有十分優異的成績,包含德國reddot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與日本GOOD DESIGN設計獎等;而台灣也有華人最具專業性的金點設計獎,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華人前來報名,一同角逐華人最高設計榮耀。 2011年,國際設計聯盟(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在台灣舉辦國際設計大會;2016年,臺北更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都代表台灣擁有驚人的設計實力,才讓國際設計盛會選在台灣舉辦,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民眾一起見證台灣的設計能量。 很榮幸在甫落幕的「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設計大展」六大展館之一「設計量能館」擔任策展人的工作,藉由這次策展的過程中,不僅更深一層了解不同領域產業所面對的問題,也看見產業透過設計如何進一步提升與延伸品牌價值。這次展覽以「穿石」為主題,闡述台灣產業在快速改變的當代,以設計創新的思維,依照個別的發展過程,分別展現出的三種力量,包含「持續力」、「突破力」與「穿透力」,並以這三個力量為主軸,貫穿了全館,主題概念
2016.11.08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最前頁
6
7
8
9
10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15頁
2015.09.09
臺灣需要堅強的製造業 / 詹文男
出口不振,訂單縮減,製造業未來令人擔憂,各界紛紛提出解方,希望情況能夠獲得改善。有人認為應升級轉型,有人覺得要分散市場,更有人認為應全力發展服務業,以有效彌補製造業逐漸衰退的問題。筆者認為,發展內需,當然是提振經濟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放棄製造業則萬萬不可,以下是主要的理由: 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製造業為我國主要的經濟活動,GDP占比達三成:103年我國製造業之名目GDP達新台幣4.58兆元,占我國整體名目GDP比重達29%,為我國占GDP比重最高的次領域產業。103年製造業占我國國內各業生產總額高達52%,產值貢獻度高。 另依據中華徵信所調查,2015年台灣前5,000大企業中,製造業的營收總額達20兆9,345億元,稅前純益總額規模達1兆2,254億元,年增各7,757億元及2,892億元,在前5,000大企業中獲利占比超過50%。近三年,製造業營收規模平均是服務業的2.26倍,稅前盈餘是服務業的2.5倍。 其次,製造業具有高度產業關連性:根據對產業關聯係數的統計,製造業的平均向後關聯係數3.6,高於服務業的平均值1.9,製造業所帶動的
2015.09.09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9.02
推動智慧電動車,實現有感綠色經濟 / 吳明機
近幾年全球經濟持續成長,伴隨空氣汙染及地球溫室效應急速加劇,中國大陸甚至出現抬頭不見天空的嚴重霾害現象,各國政府紛紛訂定節能減碳政策。車輛的排放為溫室效應氣體第二大來源,僅次於工廠,因此車輛廢氣管控成為減碳政策重要一環,目前全球有10億輛汽車在路上行駛,排放大量廢氣造成環境嚴重衝擊,各國在未來5〜10年均制訂嚴苛的汽車油耗標準以減緩衝擊。 然綜觀現有車廠內燃機引擎技術,油耗技術提升恐難在短期內達到法規要求,國際車廠紛紛加速電動車布局,各國政府亦同步力推電動車政策,帶動國際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我國具備科技島優勢,加上基本條件相當適合發展電動車。從產業角度出發,我國具備領先全球之ICT產業,在資訊、通訊、半導體、電子電機產品等發展經驗,可立即應用於電動車馬達、電池與智慧車電等領域;從基本條件觀察,我國具備城市間交通便利、電力設施完善、四季溫度合宜與人口稠密等發展電動車的有利環境。
2015.09.02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9.01
全球股災的啟示與因應 / 譚瑾瑜
今(2015)年8月下旬由人民幣貶值引發的全球股災,不但讓全球股市經歷8月24日的黑色星期一,亦引發全球股民一陣恐慌。此波全球股災,讓全球見識到中國大陸匯改政策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亦讓美國及其他各國將中國大陸邁入新常態列為未來經濟政策的考量重點之一,重新省思全球經濟當前真正的樣貌。台灣應當將此次全球股災當做警惕,正確解讀中國大陸經濟走向,預先做好準備。 中國大陸自去年年底表示中國大陸將進入新常態之後,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7%,低於往年經濟成長水準,在7月內外需及股市不振之下,8月11日宣布放寬人民幣匯率區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立即重貶近2%,加入亞洲競貶行列,也引發中國大陸經濟恐低於7%的疑慮,反應靈敏的全球股市因而一觸即發。 持平而論,此次中國大陸採取人民幣貶值緩和在亞洲貨幣競貶的壓力,一方面在匯率改革上是朝向市場化的正確方向,應當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在短期內,則有助於當前中國大陸欲振乏力的出口成長,透過人民幣貶值穩定經濟成長目標,事實上亦有助於全球經濟不振情況。 然而,中國大陸上半年密集採取多次降準及降息之寬鬆貨幣政策,已出現政策效果降低的隱憂,
2015.09.01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8.26
點火5G行動寬頻,擘劃台灣產業新契機 / 傅偉祥
臺灣通訊產業產值佔全球產值將近20%,在全球產業鏈佔有重要地位。在既往的2G、3G乃至4G時代,臺灣業者長期扮演快速追隨者的角色,透過與國內外供應夥伴的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大量的優質產品。不過由於過去在行動通訊領域的投入,多是在國際標準底定後,加上缺乏系統自主研發的能力,因此較難進軍高階行動通訊整體解決方案市場,成為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大瓶頸。 現階段國際先進國家與廠商已展開5G研發計畫,如歐盟H2020(Horizon 2020)、日本5GMF(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Promotion Forum)、中國IMT-2020(5G)等,預計2017年起將陸續展開5G相關標準制定之討論,並在2020年得以推出商用產品,促使每個行動通訊使用者在未來都可以享受到1Gbps的實際傳輸速度,3D投影超高解析度畫質的無線寬頻傳輸影像及有500億個終端設備智慧聯網等應用情境。
2015.08.26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8.12
促進微型企業創價升級 / 葉雲龍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工商及服務業普查顯示,我國經常性僱用員工人數未滿5人的微型企業占我國企業近8成比例,超過94萬家的微型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期以來持續投入資源協助微型企業發展,無論是從創業到創新融資貸款的援助、法規調適,以及對知識密集型微型企業的陪伴輔導等,目的就是希望協助微型及個人事業創新發展。 微型及個人事業規模小、資源少、人力缺乏,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遭遇經營上的問題,但觀察微型企業的發展樣態,由於經營彈性與創新創意能量強,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也相對較高。因此,政府持續協助微型企業發揮專業能量,朝高值化創新面向發展,並運用「強資金」、「穩根本」、「建標竿」、「拓商機」等四項策略,協助微型企業取得發展所需之資源。
2015.08.12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8.05
提升國際競爭力,推動鑄造業從 3K 轉型為 4C 產業 / 吳明機
鑄造一直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基礎工業,從汽機車零組件、民生用品到工具機、航太與生物醫學等,均大量使用鑄造方式來製造相關產品。目前國內的鑄造廠約有800餘家,從業人員約有18,000人,年產量約140萬噸,年產值也達到新台幣900多億元,全球排名12。早期台灣的鑄造產業環境不佳,環境悶熱且落塵量龐大,也由於設備老舊且自動化程度低,均靠人力親自操作,被認為是髒亂、危險且辛苦的3K產業。 以國內鑄造產業現況來看,國內業者長期的經營是以量取勝,較不重視技術面研發。因此長久以來,我國鑄造產業的技術無法有效提升,且由於工作環境不佳,年輕人不願投入,也面臨到技術傳承不易的問題。此外,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以及中國大陸與韓國等新興國家的削價競爭,對台灣的鑄造產業造成越來越大威脅與衝擊。
2015.08.05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8.04
總統大選必須端出更多經濟牛肉 / 李淳
今年以來經濟情勢日趨看空,「經濟學人」雜誌更指出下一個的全球性衰退感覺已經蠢蠢欲動,但世界好像並未準備好面對。這背後有短期問題,也有長期性的結構問題。短期者可靠時間解決,但長期問題就跟下一任領導人有關。正逢總統大選年,各參選人端出更多經濟政策已經不是期待,而是無法迴避的責任。 6月我國出口衰退13.9%,非但已經是「連五黑」,更是近六年來最大跌幅。而上週主計總處公布第二季經濟成長0.64%,創下11季以來新低。目前看來全年成長率的「保三防衛戰」將會是艱難的一戰。國際上也不平靜。希臘債務危機稍有緩解但危機並未完全解除。中國大陸經濟邁入中等成長度的「新常態」,而其股市暴起暴落的問題,至今元氣未復。最後美國經濟及消費也有陰影。這些問題背後有庫存、季節、匯率等短期原因,但也涉及許多結構性的隱憂。總統大選只剩半年,當下政府大概只能著重於應付短期問題,因而長期隱憂的化解,則有賴新領導人拿出對策。 過去40年來,台灣製造業發展與貿易高度結合。演化至今,多數生產製造的考量都以出口為主,例如螺絲五金業的出口比例高九成,工具機也有七成。對這些「世界供應者」而言,全球經濟情勢的改變,比台
2015.08.0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7.22
協助企業提升專利能量及價值 打造 IP 服務專區 / 王美花
在技術快速創新突破的環境下,懂得運用IPR保護研發成果、創造市場價值的企業,總是能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 台灣的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些中小企業擁有充沛的研發創新能量,但往往缺乏足夠的IPR觀念與人才,未能完整策略布局,很可能錯失先機。有鑑於此,智慧局自103年起推動「協助企業提升專利能量及價值說明會」,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專利申請品質、掌握特定技術領域專利申請與發展趨勢及了解因應專利訴訟之道。並於今(104)年規劃「中小企業IP專區」資訊平台 (預定8月上線),蒐集彙整各政府機構有關智慧財產的政策及輔導資源,協助中小企業解決智權發展過程中面臨之各種問題及挑戰。
2015.07.22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7.21
大陸崛起下我國 ICT 產業的新思維 / 洪春暉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內需市場的帶動下,再加上政府策略性扶植本土業者,其ICT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力快速提升,已逐漸形成對我國、韓國等既有ICT供應鏈業者的威脅,媒體甚至賦予紅色供應鏈的稱號,各界的探討日趨激烈,希望能找出台灣產業於兩岸競合中的關鍵地位。 中國大陸在經濟起飛下,國家擁有豐富的政策資源,再加上歷年來透過如家電下鄉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已培養出廣大的本土市場,理當具有發展自主品牌與供應鏈的策略企圖。 以PC產業為例,根據MIC的估計,2015年聯想在筆記型電腦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兩成以上,已為全球第一,而聯想也增加聯寶代工比例超過四成。NB PC的零組件中國大陸在電池模組、面板、觸控等領域逐漸展露頭角,在智慧型手機方面亦早已展現高度競爭力。 台灣面臨了高度資源不對稱的競爭。我國業者在策略思維上,恐怕不能以正規戰的方式來因應,必須有更靈活、彈性的策略運作。應將格局放大,抱持開放態度面對競爭,從策略面與法規面思考如何面對挑戰,追求新的成長機會。 短期而言,一則可思考「打不過、就跑」的作法,也就是競爭策略中常見的Running策略,持續快速推進技術與產品,或
2015.07.21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7.07
因應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新戰略 / 譚瑾瑜
中國大陸在近十餘年來,成功運用積極參與東協加六、RCEP、APEC等多邊區域經貿組織,提升自身在東亞地區的話語權,然而在美國倡議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後,面對高標準的TPP,中國大陸認為其經貿開放程度尚不足以加入TPP,加以在新常態下,中國大陸需防範貿然加入TPP對於經濟轉型的衝擊。 為因應區域經濟整合戰略中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大陸推動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下簡稱亞投行)之構想,預計在2015年底投入運作,並在2015年3月28日公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路線圖),正式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戰略,配合亞投行設立,將成功減緩中國大陸未參與TPP所可能面臨的衝擊,開啟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的方向與競合。 一帶一路路線圖是否能完全實現,尚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亦需時間來推動,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兩岸產業在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新戰略中,仍有許多合作空間,需要兩岸共同擘劃及推動,兩岸產業透過合作進行深化,有助於兩岸產業之技術提升及拓展市場契機。 (一)加入亞投行促進金融
2015.07.07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7.02
財政的擴張 應軟硬兼施 / 王健全
目前,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出口動能減弱以及民間消費受到所得成長停滯制約下,進入「新平庸時代」,因此,成長的擴張亟待投資的加持,尤其是政府的投資。不過,受限於政府GDP 40%的舉債上限,過去幾年政府投資幾近零成長或負成長,也使國內景氣祇能維持在3~3.5%左右的成長幅度。而今,此一局面可望有重大改變,因為日前財政部長表示,在稅收大幅成長、釋股收入提高,以及土地活化下,舉債空間跟著提高,明年可以考慮增加公共支出,帶動經濟成長,使未來經濟恢復動能。根據張部長的看法,未來可望採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增加公共建設的投資,令人期待。 不過,除了硬體的公共建設外,軟性的投資包括研發創新、研究機構的投資、國營事業擴大研發的示範效果、法規鬆綁,以及嶄新政策工具投入等均可考慮同步增加,透過上述軟硬兼施的財政擴張,才能加速產業的轉骨及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不少研究指出,公共基礎建設固然有其經濟效益,但其外部性、擴散性則遠遠不如產業的創新投資。尤其在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及企業的研發投資邁入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電子商務等新經濟的相關領域,透過產業的創新研發才能塑造台灣產業的差異性、獨
2015.07.02
產業與科技
more
最前頁
6
7
8
9
10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11頁
2017.03.21
從巴菲特的購買行為 看精密工業的重要性/李家同
我們國家朝野都熱衷於一些所謂的高科技,比方說大家都喜歡談物聯網,可是很少有人認為國家應該發展精密工業。 我們不妨看看巴菲特前陣子買下的精密鑄造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 Corp(PCC),這家公司的專長是精密鑄造,客戶包含空中巴士、波音、勞斯萊斯以及通用電器,都用這家公司所鑄造的精密零組件。我們常常談到美國公司,都只會談到Microsoft、Google、Intel等等,對於美國的精密工業可以說是完全茫然不知。 鑄造是一個很古老而且基本的技術,在很多人心目中鑄造是黑手做的事。其實鑄造極為有學問,鑄造得不好就會有殘餘應力存在,這種零組件在新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時間一長,殘餘應力會使得零組件變形,不論當初零組件多麼精密,幾年以後就不精密了。如果一個機械設備用了這種零組件,穩定壽命就會很短,這種設備也就沒有什麼好的價值了。但是如何去掉殘餘應力,這幾乎是先進國家絕對保密的技術,各種不同的材料也就會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很難購買消滅殘餘應力的技術,必須自己做研究才能夠慢慢地累積經驗。 政府的工業基礎技術計畫就注意到鑄造的問題,也有很多的工程師在做殘餘應力的
2017.03.21
2017.02.21
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程世嘉
台灣對於新媒體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傳統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誌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紛紛宣示要成為「新媒體」;一些網路原生的新創公司,也直接以新媒體自居出現在網路上。但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我們在面對數位經濟的時候、又要以怎麼樣的架構來思考整件事情? 最近跟一位出版界的前輩聊天,對方感嘆出版業越來越難做,所以最近創業要做線上教育,我跟她說以前出版業是「販賣資訊」,對這個業界來說最重要的是擺脫這個思維,現在資訊不值錢了、網路上到處都是,要做的是「販賣體驗」,也只有販賣體驗可以賺得到錢,如果思維不改,說自己要做新媒體是很危險的。 新媒體沒什麼神祕的地方,只是大家常常把新媒體當成一個模糊的整體,所以很難去討論它。我把「新媒體」拆解成三個元素:「工具」、「載體」、「內容」來討論和分析,這也是我自己看待整個新媒體產業的方式,舉例來說: 工具:Google Analytics, Facebook, YouTube, SEO 工具, chatbot, AI 載體:手機、電視、PC、VR 頭套 內容:各種直播內容、錄播內容、短視頻、圖片、文字 這三個元素彼此交織在一起,就是新媒體
2017.02.21
2017.02.07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最近二、三年來,媒體常用「無感」二字來形容民眾對經濟不佳的感覺。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滿的人潮又做何解釋?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對經濟無感,而是資源較少的族群,在一連串金融風暴亂象下,抵抗景氣波動的能力相對降低,致引發對經濟復甦的無感,尤其是對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及青年人)的衝擊最為明顯。 首先,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中低收入族群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全球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到處流竄下,投入報酬率較高的房地產、股票等金融投資,造成股價、房價大幅飆漲,富有族群財富大為增加,反之,實質的產業投資少,產生失業、薪資停滯,致一般受薪階級受害,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 其次,過去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全球行銷,以及其綿密的產業群聚是臺灣競爭力的關鍵。雖然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賦予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更多的商機,但資訊的投資及網路的比價效應,也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直接出口比重也由十年前的18%多下跌至目前的14點多%左右。 再者,中南部的相對弱勢,這和中南部由過去的重化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相對較為不順利有關。而最近大陸團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服務業衝擊更大,因為北部的自由行
2017.02.07
2017.01.19
營業秘密法對產業之重要性/吳明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論是商品、技術、知識、服務、人才等生產要素均產生跨國、跨地區的流動與交換,全世界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取得重要經濟地位。經濟全球化,不論對我國或是其他國家來說,都是ㄧ把雙面刃,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其確實有利於科技全球性的擴張,不僅使得各類產業得以快速拓展商業版圖,也讓全球得以享受知識技術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更加嚴峻,有體財產權的保護已非首要目標,如何避免重要無體財產權遭他人輕易掠奪才是致勝關鍵。 國際競爭激烈 掀起營業秘密保衛戰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重心已逐漸由過去的傳統產業,轉移至高科技知識產業,也從過去的技術輸入國轉為技術輸出國,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已非發展中國家,而係世界重要經濟大國如中國大陸、美國、韓國等。國與國之間激烈競爭除了專利戰,現在更是直接高薪挖角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或高階管理人員,藉由其腦中所記憶的知識來獲取競爭對手的專業技術及營業秘密,而其又正是各企業於市場競爭上的利器與優勢,一旦遭竊,則長年研發心血將一切白費。近幾年來如台積電梁孟松案、聯發科袁帝文案、HTC內鬼案,
2017.01.19
2017.01.10
產業創新條例修法應有的思維/張建一
「產業創新條例」是1950年代台灣產業開始發展以來,政府協助推動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法條之一。過去台灣產業能夠順利發展與成功轉型,除了企業的努力外,各界普遍認為是政府務實與有彈性的產業政策在背後支持與推動。而這些政策背後的法源依據,就是1960年的鼓勵民間企業只要投資就給予獎勵的「獎勵投資條例」、1990年鼓勵民間企業進行功能性投資(研發與人才培訓)與投資政府欲發展的策略性產業的「產業升級條例」,以及2010年鼓勵企業創新的「產業創新條例」(以下簡稱產創條例)。這三項條例的制定也說明了台灣產業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效率趨動邁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體。 然而,各界常常開玩笑說,這三項條例從「投資」、「升級」到「創新」,名稱愈改愈好聽,但事實上產業界所需要的政策牛肉卻愈來愈少。主要原因除了2010年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修法將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25%大幅降為17%,財政部認為,政府所收到稅收資源已經部分還給企業,企業可以自己決定用來進行研發或給予員工加薪,因此沒必要也沒有多餘資源再對企業從事的研發與人才培訓等功能性投資進行租稅獎勵抵減了。此事可從我國的科技預算雖然逐年增加,但經濟部所分配到的
2017.01.10
2016.12.27
談如何打造亞洲矽谷
最近政府希望能打造亞洲矽谷(據說應該是亞洲‧矽谷,可是我無法瞭解何謂亞洲‧矽谷,而且我的朋友們也都只懂亞洲矽谷,所以我就仍然用亞洲矽谷),我所知道的亞洲矽谷乃是半導體重鎮,我國的半導體年產值是800億美金,政府不能不重視這個產業。可是半導體工業有很多面向,美國半導體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在很多的技術上都相當有成就。 我認為半導體工業至少需要以下幾個產業: 一、半導體製程產業 我們國家在半導體製程方面是相當不錯的,我們應該感激台積電在這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小心,因為韓國在這方面也有相當不錯的技術,美國的Intel也很想進入代工的產業。 二、IC設計產業 關於IC設計,本來我們國家是相當領先於中國大陸的,可是中國大陸最近的追趕實在是相當可怕。我們在過去常常說:某某台灣的公司在大陸有沒有競爭的對手,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了。我們如果很冷靜地分析我國IC設計的產業狀況,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公司產品依然不夠多樣化。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像美國德州儀器或者歐洲義法半導體這一類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絕對的多元化,就以放大器而言,這種公司就有各種的放大器。就以車用IC來說就有幾百種
2016.12.27
2016.12.13
推動「五+二產業創新方案」 加速臺灣經濟轉型/王健全
為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政府提出包括綠能、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生技醫療及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最近更涵蓋新農業及循環經濟,成為5+2產業,也展現了加速臺灣產業脫胎換骨的企圖心,值得肯定。不過,在內容規劃、政策落實上,民間仍有不少補強的聲音。因此,妥善規劃及克服障礙的配套,攸關其成敗。 就整體性的戰略而言,關鍵成功因素包括: 第一,凝聚全民共識,協調各級團體參與:產業的推動及規劃必須加強宣導,讓全民朗朗上口,凝聚共識,才能落實行動。在參訪澳門的經驗中,澳門各級官員對一帶一路、十三五規劃均能娓娓道來,並付諸行動,令人印象深刻。其次,除了大型企業之外,應讓中小企業也有參與的機會,並設計機制讓年輕人、創業者分享商機,才能喚起全民的共識。 第二,產業鏈的詳盡規劃:從上游的技術,中游零組件,下游的產品、行銷通路及可能的技術輸出,都應妥善規劃。在完整產業鏈的加持,並擁有市場商機時,才有誘因吸引國內外廠商共襄盛舉。同時,透過國發會的「創新轉型基金」扮演強化劑角色,促成相關投資,注入動能。 第三,中央與地方跨部會整合:行政院針對五大創新產業應訂定跨部會績效指標(KPI),
2016.12.13
2016.11.08
穿石 發現臺灣產業設計力 /李尉郎
近年來,台灣設計在國際設計獎項一直都擁有十分優異的成績,包含德國reddot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與日本GOOD DESIGN設計獎等;而台灣也有華人最具專業性的金點設計獎,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華人前來報名,一同角逐華人最高設計榮耀。 2011年,國際設計聯盟(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在台灣舉辦國際設計大會;2016年,臺北更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都代表台灣擁有驚人的設計實力,才讓國際設計盛會選在台灣舉辦,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民眾一起見證台灣的設計能量。 很榮幸在甫落幕的「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設計大展」六大展館之一「設計量能館」擔任策展人的工作,藉由這次策展的過程中,不僅更深一層了解不同領域產業所面對的問題,也看見產業透過設計如何進一步提升與延伸品牌價值。這次展覽以「穿石」為主題,闡述台灣產業在快速改變的當代,以設計創新的思維,依照個別的發展過程,分別展現出的三種力量,包含「持續力」、「突破力」與「穿透力」,並以這三個力量為主軸,貫穿了全館,主題概念
2016.11.08
2015.09.09
臺灣需要堅強的製造業 / 詹文男
出口不振,訂單縮減,製造業未來令人擔憂,各界紛紛提出解方,希望情況能夠獲得改善。有人認為應升級轉型,有人覺得要分散市場,更有人認為應全力發展服務業,以有效彌補製造業逐漸衰退的問題。筆者認為,發展內需,當然是提振經濟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放棄製造業則萬萬不可,以下是主要的理由: 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製造業為我國主要的經濟活動,GDP占比達三成:103年我國製造業之名目GDP達新台幣4.58兆元,占我國整體名目GDP比重達29%,為我國占GDP比重最高的次領域產業。103年製造業占我國國內各業生產總額高達52%,產值貢獻度高。 另依據中華徵信所調查,2015年台灣前5,000大企業中,製造業的營收總額達20兆9,345億元,稅前純益總額規模達1兆2,254億元,年增各7,757億元及2,892億元,在前5,000大企業中獲利占比超過50%。近三年,製造業營收規模平均是服務業的2.26倍,稅前盈餘是服務業的2.5倍。 其次,製造業具有高度產業關連性:根據對產業關聯係數的統計,製造業的平均向後關聯係數3.6,高於服務業的平均值1.9,製造業所帶動的
2015.09.09
2015.09.02
推動智慧電動車,實現有感綠色經濟 / 吳明機
近幾年全球經濟持續成長,伴隨空氣汙染及地球溫室效應急速加劇,中國大陸甚至出現抬頭不見天空的嚴重霾害現象,各國政府紛紛訂定節能減碳政策。車輛的排放為溫室效應氣體第二大來源,僅次於工廠,因此車輛廢氣管控成為減碳政策重要一環,目前全球有10億輛汽車在路上行駛,排放大量廢氣造成環境嚴重衝擊,各國在未來5〜10年均制訂嚴苛的汽車油耗標準以減緩衝擊。 然綜觀現有車廠內燃機引擎技術,油耗技術提升恐難在短期內達到法規要求,國際車廠紛紛加速電動車布局,各國政府亦同步力推電動車政策,帶動國際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我國具備科技島優勢,加上基本條件相當適合發展電動車。從產業角度出發,我國具備領先全球之ICT產業,在資訊、通訊、半導體、電子電機產品等發展經驗,可立即應用於電動車馬達、電池與智慧車電等領域;從基本條件觀察,我國具備城市間交通便利、電力設施完善、四季溫度合宜與人口稠密等發展電動車的有利環境。
2015.09.02
2015.09.01
全球股災的啟示與因應 / 譚瑾瑜
今(2015)年8月下旬由人民幣貶值引發的全球股災,不但讓全球股市經歷8月24日的黑色星期一,亦引發全球股民一陣恐慌。此波全球股災,讓全球見識到中國大陸匯改政策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亦讓美國及其他各國將中國大陸邁入新常態列為未來經濟政策的考量重點之一,重新省思全球經濟當前真正的樣貌。台灣應當將此次全球股災當做警惕,正確解讀中國大陸經濟走向,預先做好準備。 中國大陸自去年年底表示中國大陸將進入新常態之後,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7%,低於往年經濟成長水準,在7月內外需及股市不振之下,8月11日宣布放寬人民幣匯率區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立即重貶近2%,加入亞洲競貶行列,也引發中國大陸經濟恐低於7%的疑慮,反應靈敏的全球股市因而一觸即發。 持平而論,此次中國大陸採取人民幣貶值緩和在亞洲貨幣競貶的壓力,一方面在匯率改革上是朝向市場化的正確方向,應當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在短期內,則有助於當前中國大陸欲振乏力的出口成長,透過人民幣貶值穩定經濟成長目標,事實上亦有助於全球經濟不振情況。 然而,中國大陸上半年密集採取多次降準及降息之寬鬆貨幣政策,已出現政策效果降低的隱憂,
2015.09.01
2015.08.26
點火5G行動寬頻,擘劃台灣產業新契機 / 傅偉祥
臺灣通訊產業產值佔全球產值將近20%,在全球產業鏈佔有重要地位。在既往的2G、3G乃至4G時代,臺灣業者長期扮演快速追隨者的角色,透過與國內外供應夥伴的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大量的優質產品。不過由於過去在行動通訊領域的投入,多是在國際標準底定後,加上缺乏系統自主研發的能力,因此較難進軍高階行動通訊整體解決方案市場,成為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大瓶頸。 現階段國際先進國家與廠商已展開5G研發計畫,如歐盟H2020(Horizon 2020)、日本5GMF(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Promotion Forum)、中國IMT-2020(5G)等,預計2017年起將陸續展開5G相關標準制定之討論,並在2020年得以推出商用產品,促使每個行動通訊使用者在未來都可以享受到1Gbps的實際傳輸速度,3D投影超高解析度畫質的無線寬頻傳輸影像及有500億個終端設備智慧聯網等應用情境。
2015.08.26
2015.08.12
促進微型企業創價升級 / 葉雲龍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工商及服務業普查顯示,我國經常性僱用員工人數未滿5人的微型企業占我國企業近8成比例,超過94萬家的微型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期以來持續投入資源協助微型企業發展,無論是從創業到創新融資貸款的援助、法規調適,以及對知識密集型微型企業的陪伴輔導等,目的就是希望協助微型及個人事業創新發展。 微型及個人事業規模小、資源少、人力缺乏,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遭遇經營上的問題,但觀察微型企業的發展樣態,由於經營彈性與創新創意能量強,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也相對較高。因此,政府持續協助微型企業發揮專業能量,朝高值化創新面向發展,並運用「強資金」、「穩根本」、「建標竿」、「拓商機」等四項策略,協助微型企業取得發展所需之資源。
2015.08.12
2015.08.05
提升國際競爭力,推動鑄造業從 3K 轉型為 4C 產業 / 吳明機
鑄造一直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基礎工業,從汽機車零組件、民生用品到工具機、航太與生物醫學等,均大量使用鑄造方式來製造相關產品。目前國內的鑄造廠約有800餘家,從業人員約有18,000人,年產量約140萬噸,年產值也達到新台幣900多億元,全球排名12。早期台灣的鑄造產業環境不佳,環境悶熱且落塵量龐大,也由於設備老舊且自動化程度低,均靠人力親自操作,被認為是髒亂、危險且辛苦的3K產業。 以國內鑄造產業現況來看,國內業者長期的經營是以量取勝,較不重視技術面研發。因此長久以來,我國鑄造產業的技術無法有效提升,且由於工作環境不佳,年輕人不願投入,也面臨到技術傳承不易的問題。此外,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以及中國大陸與韓國等新興國家的削價競爭,對台灣的鑄造產業造成越來越大威脅與衝擊。
2015.08.05
2015.08.04
總統大選必須端出更多經濟牛肉 / 李淳
今年以來經濟情勢日趨看空,「經濟學人」雜誌更指出下一個的全球性衰退感覺已經蠢蠢欲動,但世界好像並未準備好面對。這背後有短期問題,也有長期性的結構問題。短期者可靠時間解決,但長期問題就跟下一任領導人有關。正逢總統大選年,各參選人端出更多經濟政策已經不是期待,而是無法迴避的責任。 6月我國出口衰退13.9%,非但已經是「連五黑」,更是近六年來最大跌幅。而上週主計總處公布第二季經濟成長0.64%,創下11季以來新低。目前看來全年成長率的「保三防衛戰」將會是艱難的一戰。國際上也不平靜。希臘債務危機稍有緩解但危機並未完全解除。中國大陸經濟邁入中等成長度的「新常態」,而其股市暴起暴落的問題,至今元氣未復。最後美國經濟及消費也有陰影。這些問題背後有庫存、季節、匯率等短期原因,但也涉及許多結構性的隱憂。總統大選只剩半年,當下政府大概只能著重於應付短期問題,因而長期隱憂的化解,則有賴新領導人拿出對策。 過去40年來,台灣製造業發展與貿易高度結合。演化至今,多數生產製造的考量都以出口為主,例如螺絲五金業的出口比例高九成,工具機也有七成。對這些「世界供應者」而言,全球經濟情勢的改變,比台
2015.08.04
2015.07.22
協助企業提升專利能量及價值 打造 IP 服務專區 / 王美花
在技術快速創新突破的環境下,懂得運用IPR保護研發成果、創造市場價值的企業,總是能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 台灣的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些中小企業擁有充沛的研發創新能量,但往往缺乏足夠的IPR觀念與人才,未能完整策略布局,很可能錯失先機。有鑑於此,智慧局自103年起推動「協助企業提升專利能量及價值說明會」,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專利申請品質、掌握特定技術領域專利申請與發展趨勢及了解因應專利訴訟之道。並於今(104)年規劃「中小企業IP專區」資訊平台 (預定8月上線),蒐集彙整各政府機構有關智慧財產的政策及輔導資源,協助中小企業解決智權發展過程中面臨之各種問題及挑戰。
2015.07.22
2015.07.21
大陸崛起下我國 ICT 產業的新思維 / 洪春暉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內需市場的帶動下,再加上政府策略性扶植本土業者,其ICT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力快速提升,已逐漸形成對我國、韓國等既有ICT供應鏈業者的威脅,媒體甚至賦予紅色供應鏈的稱號,各界的探討日趨激烈,希望能找出台灣產業於兩岸競合中的關鍵地位。 中國大陸在經濟起飛下,國家擁有豐富的政策資源,再加上歷年來透過如家電下鄉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已培養出廣大的本土市場,理當具有發展自主品牌與供應鏈的策略企圖。 以PC產業為例,根據MIC的估計,2015年聯想在筆記型電腦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兩成以上,已為全球第一,而聯想也增加聯寶代工比例超過四成。NB PC的零組件中國大陸在電池模組、面板、觸控等領域逐漸展露頭角,在智慧型手機方面亦早已展現高度競爭力。 台灣面臨了高度資源不對稱的競爭。我國業者在策略思維上,恐怕不能以正規戰的方式來因應,必須有更靈活、彈性的策略運作。應將格局放大,抱持開放態度面對競爭,從策略面與法規面思考如何面對挑戰,追求新的成長機會。 短期而言,一則可思考「打不過、就跑」的作法,也就是競爭策略中常見的Running策略,持續快速推進技術與產品,或
2015.07.21
2015.07.07
因應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新戰略 / 譚瑾瑜
中國大陸在近十餘年來,成功運用積極參與東協加六、RCEP、APEC等多邊區域經貿組織,提升自身在東亞地區的話語權,然而在美國倡議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後,面對高標準的TPP,中國大陸認為其經貿開放程度尚不足以加入TPP,加以在新常態下,中國大陸需防範貿然加入TPP對於經濟轉型的衝擊。 為因應區域經濟整合戰略中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大陸推動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下簡稱亞投行)之構想,預計在2015年底投入運作,並在2015年3月28日公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路線圖),正式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戰略,配合亞投行設立,將成功減緩中國大陸未參與TPP所可能面臨的衝擊,開啟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的方向與競合。 一帶一路路線圖是否能完全實現,尚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亦需時間來推動,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兩岸產業在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新戰略中,仍有許多合作空間,需要兩岸共同擘劃及推動,兩岸產業透過合作進行深化,有助於兩岸產業之技術提升及拓展市場契機。 (一)加入亞投行促進金融
2015.07.07
2015.07.02
財政的擴張 應軟硬兼施 / 王健全
目前,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出口動能減弱以及民間消費受到所得成長停滯制約下,進入「新平庸時代」,因此,成長的擴張亟待投資的加持,尤其是政府的投資。不過,受限於政府GDP 40%的舉債上限,過去幾年政府投資幾近零成長或負成長,也使國內景氣祇能維持在3~3.5%左右的成長幅度。而今,此一局面可望有重大改變,因為日前財政部長表示,在稅收大幅成長、釋股收入提高,以及土地活化下,舉債空間跟著提高,明年可以考慮增加公共支出,帶動經濟成長,使未來經濟恢復動能。根據張部長的看法,未來可望採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增加公共建設的投資,令人期待。 不過,除了硬體的公共建設外,軟性的投資包括研發創新、研究機構的投資、國營事業擴大研發的示範效果、法規鬆綁,以及嶄新政策工具投入等均可考慮同步增加,透過上述軟硬兼施的財政擴張,才能加速產業的轉骨及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不少研究指出,公共基礎建設固然有其經濟效益,但其外部性、擴散性則遠遠不如產業的創新投資。尤其在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及企業的研發投資邁入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電子商務等新經濟的相關領域,透過產業的創新研發才能塑造台灣產業的差異性、獨
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