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12.27

談如何打造亞洲矽谷

最近政府希望能打造亞洲矽谷(據說應該是亞洲‧矽谷,可是我無法瞭解何謂亞洲‧矽谷,而且我的朋友們也都只懂亞洲矽谷,所以我就仍然用亞洲矽谷),我所知道的亞洲矽谷乃是半導體重鎮,我國的半導體年產值是800億美金,政府不能不重視這個產業。可是半導體工業有很多面向,美國半導體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在很多的技術上都相當有成就。 我認為半導體工業至少需要以下幾個產業: 一、半導體製程產業 我們國家在半導體製程方面是相當不錯的,我們應該感激台積電在這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小心,因為韓國在這方面也有相當不錯的技術,美國的Intel也很想進入代工的產業。 二、IC設計產業 關於IC設計,本來我們國家是相當領先於中國大陸的,可是中國大陸最近的追趕實在是相當可怕。我們在過去常常說:某某台灣的公司在大陸有沒有競爭的對手,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了。我們如果很冷靜地分析我國IC設計的產業狀況,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公司產品依然不夠多樣化。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像美國德州儀器或者歐洲義法半導體這一類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絕對的多元化,就以放大器而言,這種公司就有各種的放大器。就以車用IC來說就有幾百種

2016.12.27
2016.12.13

推動「五+二產業創新方案」 加速臺灣經濟轉型/王健全

為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政府提出包括綠能、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生技醫療及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最近更涵蓋新農業及循環經濟,成為5+2產業,也展現了加速臺灣產業脫胎換骨的企圖心,值得肯定。不過,在內容規劃、政策落實上,民間仍有不少補強的聲音。因此,妥善規劃及克服障礙的配套,攸關其成敗。 就整體性的戰略而言,關鍵成功因素包括: 第一,凝聚全民共識,協調各級團體參與:產業的推動及規劃必須加強宣導,讓全民朗朗上口,凝聚共識,才能落實行動。在參訪澳門的經驗中,澳門各級官員對一帶一路、十三五規劃均能娓娓道來,並付諸行動,令人印象深刻。其次,除了大型企業之外,應讓中小企業也有參與的機會,並設計機制讓年輕人、創業者分享商機,才能喚起全民的共識。 第二,產業鏈的詳盡規劃:從上游的技術,中游零組件,下游的產品、行銷通路及可能的技術輸出,都應妥善規劃。在完整產業鏈的加持,並擁有市場商機時,才有誘因吸引國內外廠商共襄盛舉。同時,透過國發會的「創新轉型基金」扮演強化劑角色,促成相關投資,注入動能。 第三,中央與地方跨部會整合:行政院針對五大創新產業應訂定跨部會績效指標(KPI),

2016.12.13
2016.11.08

穿石 發現臺灣產業設計力 /李尉郎

近年來,台灣設計在國際設計獎項一直都擁有十分優異的成績,包含德國reddot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與日本GOOD DESIGN設計獎等;而台灣也有華人最具專業性的金點設計獎,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華人前來報名,一同角逐華人最高設計榮耀。 2011年,國際設計聯盟(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在台灣舉辦國際設計大會;2016年,臺北更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都代表台灣擁有驚人的設計實力,才讓國際設計盛會選在台灣舉辦,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民眾一起見證台灣的設計能量。 很榮幸在甫落幕的「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設計大展」六大展館之一「設計量能館」擔任策展人的工作,藉由這次策展的過程中,不僅更深一層了解不同領域產業所面對的問題,也看見產業透過設計如何進一步提升與延伸品牌價值。這次展覽以「穿石」為主題,闡述台灣產業在快速改變的當代,以設計創新的思維,依照個別的發展過程,分別展現出的三種力量,包含「持續力」、「突破力」與「穿透力」,並以這三個力量為主軸,貫穿了全館,主題概念

2016.11.08
2016.09.30

推動螺絲螺帽產業『NICE』升級轉型,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吳明機

螺絲螺帽產業長期以來都是台灣相當重要的創匯產業,在發展的歷程中,不斷地面臨激烈挑戰,為了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工業局在經濟部核定後,收集各部會意見並妥善運用政府相關部門資源,推動「螺絲螺帽產業NICE升級轉型方案」,促進業者持續拓展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應用市場。 我國螺絲螺帽從民國60年代開始實施螺絲螺帽出口檢測和品管分等制度,台灣產品受歐美等國肯定,出口量大增。到了民國80年,在政府支持下,組成「汽車扣件產業研發聯盟」,協助業者解決關鍵技術瓶頸。自民國95年開始,出口單價明顯提升,產品逐漸由一般五金轉變為汽車、軌道、航空等高階市場應用。去(104)年產值為新臺幣1,395億元(以下同新臺幣),出口值為1,297億元,平均出口單價由95年66元/kg成長至104年82元/kg,產業成績亮麗。

2016.09.30
2016.08.30

發展精密工業 技術的細節是關鍵/李家同

我曾經在經濟部的名家論寫過一篇文章<我們國家應該強調精密工業的發展>,現在我想談談該怎樣做才能有精密工業。 首先要承認我們的精密工業是還在起步的階段,和先進國家仍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已經有相當不錯的基礎,極有可能會有不錯的發展。可是,也一定要知道,精密工業不是可以用金錢在短時間內得到的,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用錢去購買外國的技術就可以做出很精密的工業產品,因而我們可以聲稱自己已有了精密工業。這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這種做法會使得我們的工程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僅僅是學會了如何操作那些精密儀器而已,對於這些精密儀器,我們可能完全不知道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它為什麼會有這種性能?我們雖然會依照外國人的指示來製造工業產品,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些技術細節的來源,比方說,我們知道在某一個程序中溫度應該多少,但是不會知道為什麼溫度要如此。因此一旦外國有了新的技術,我們的工廠就落伍了。 發展精密工業,必須徹底地了解技術的細節,這些細節也不可能完全來自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經過工程師長時間的研發,這種研發當然包含各種實驗。換句話說,要發展精密工業我們必須從基本做起。我們國家之所以不

2016.08.30
2016.08.16

台灣鞋業 用實力再造產業榮光/張舒藹

在台灣早期,製鞋業是許多父親投入的職場,這是一門融合廣泛知識的精湛工藝技術,製程可區分成楦頭製作、面版製作、鞋面裁斷、車縫、大底製作與結幫成型等主要步驟,流程中包含上百個工序緊密結合,才能打造出一雙雙匠心獨具的鞋品。尤其是「結幫」這道工序,絕對不能輕忽,製鞋師傅們耐心的順著皮革敲打、拉整,將鞋面服貼固定於鞋楦之上。師傅們用粗曠堅毅的雙手,撐起一個個家庭,也撐起台灣鞋業「製鞋王國」美名,為台灣傳統製造業開創一波黃金高峰。 而今,隨著鞋業歷史的興衰起伏與產業外移,擁有絕佳工藝的製鞋老師傅也日漸凋零,許多品牌鞋廠、代工鞋廠或早期台灣的格仔場(傳統的小型鞋廠),不願見老招牌熄燈,積極思考如何轉型突破。 這些尋覓一線生機的傳統鞋廠,在轉型過程中常面臨困境,因為傳統生產模式無法與時俱進,又因傳統鞋品設計尚未數位化,完全仰賴老師傅的經驗,雙雙皆由手工製作完成,相當耗時費事,而鞋品市場又快速朝向「快時尚」與「大量客製化」潮流發展,為因應趨勢翻轉困境,鞋廠勢必要創新智慧化研發製程,尋找一條可以永續經營的道路。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自100年委由鞋技中心成立「鞋類快速設計打樣中心」

2016.08.16
2016.08.10

開放資料生態系統 創造價值/鄧東波

把資料賦予開放授權條款後,在網路上釋出,讓資料可以開放被取得、散佈、及再利用,甚至是機器可以直接讀取,然而,這只是開放資料必要的第一步;能充份利用開放資料,解決問題,才是開放資料的價值,這些問題包含,政府如何透過開放資料讓民眾了解政策,並吸引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或是,政府、企業或非政府組織如何透過開放資料,建立起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以共同解決問題,強化治理效能。 每一種資料的開放都涉及到一定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例如,政府單位可以是資料生產者或供應者,而記者可以是資料的使用者,利用開放資料來寫報導,但記者也有可能無法直接使用政府所開放的資料,而是透過自願性技術社群的幫忙,將開放資料整理、分析、甚至混搭別種資料後,記者才有辦法利用資料。然而,開放資料數量與種類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所涉及的利益關係人有可能變得廣泛且複雜,而涉及開放資料的利益關係人所建構的網絡,就如同生態系統一樣。 事實上,這樣的開放資料生態系統,可投射出資料產業的樣態,並且有各種角色扮演,如資料生產者、資料消費者、及資料分析者,各成員間有資料的供應與需求的關係,這供需之間則造成資料的流動

2016.08.10
2016.07.29

經濟部建構雲物互聯生態系,打造雲端產業應用典範/吳明機

隨著全球化發展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產業面對生產成本上升與出口衰退等困境,開始思考創造新一波競爭優勢的轉型必要。鑑此,經濟部透過「雲端服務暨巨量資料產業發展計畫」,成立雲端產業服務團,配合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推動方案,並藉由雲端、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與應用,促成服務業與製造業加入創新元素,建構雲物互聯生態體系,加速產業運用資通訊技術升級轉型,並提供未來資料經濟、智慧經濟(例如AI人工智慧、關燈工廠)、體感經濟(例AR、VR)等產業創新基礎以永續發展。 經濟部於雲端、大數據產業推動,除持續藉由雲端服務帶動其他產業服務加值轉型,105年依循政策推動方向設定「製造業服務化」及「國際輸出」2主軸,思考如何在現有的製造技術能力,結合雲物互聯技術,有效提升製造能量,甚至整案輸出。

2016.07.29
前往第 頁 / 共16頁
2015.07.21

大陸崛起下我國 ICT 產業的新思維 / 洪春暉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內需市場的帶動下,再加上政府策略性扶植本土業者,其ICT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力快速提升,已逐漸形成對我國、韓國等既有ICT供應鏈業者的威脅,媒體甚至賦予紅色供應鏈的稱號,各界的探討日趨激烈,希望能找出台灣產業於兩岸競合中的關鍵地位。 中國大陸在經濟起飛下,國家擁有豐富的政策資源,再加上歷年來透過如家電下鄉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已培養出廣大的本土市場,理當具有發展自主品牌與供應鏈的策略企圖。 以PC產業為例,根據MIC的估計,2015年聯想在筆記型電腦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兩成以上,已為全球第一,而聯想也增加聯寶代工比例超過四成。NB PC的零組件中國大陸在電池模組、面板、觸控等領域逐漸展露頭角,在智慧型手機方面亦早已展現高度競爭力。 台灣面臨了高度資源不對稱的競爭。我國業者在策略思維上,恐怕不能以正規戰的方式來因應,必須有更靈活、彈性的策略運作。應將格局放大,抱持開放態度面對競爭,從策略面與法規面思考如何面對挑戰,追求新的成長機會。 短期而言,一則可思考「打不過、就跑」的作法,也就是競爭策略中常見的Running策略,持續快速推進技術與產品,或

2015.07.21
2015.07.07

因應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新戰略 / 譚瑾瑜

中國大陸在近十餘年來,成功運用積極參與東協加六、RCEP、APEC等多邊區域經貿組織,提升自身在東亞地區的話語權,然而在美國倡議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後,面對高標準的TPP,中國大陸認為其經貿開放程度尚不足以加入TPP,加以在新常態下,中國大陸需防範貿然加入TPP對於經濟轉型的衝擊。 為因應區域經濟整合戰略中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大陸推動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下簡稱亞投行)之構想,預計在2015年底投入運作,並在2015年3月28日公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路線圖),正式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戰略,配合亞投行設立,將成功減緩中國大陸未參與TPP所可能面臨的衝擊,開啟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的方向與競合。 一帶一路路線圖是否能完全實現,尚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亦需時間來推動,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兩岸產業在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新戰略中,仍有許多合作空間,需要兩岸共同擘劃及推動,兩岸產業透過合作進行深化,有助於兩岸產業之技術提升及拓展市場契機。 (一)加入亞投行促進金融

2015.07.07
2015.07.02

財政的擴張 應軟硬兼施 / 王健全

目前,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出口動能減弱以及民間消費受到所得成長停滯制約下,進入「新平庸時代」,因此,成長的擴張亟待投資的加持,尤其是政府的投資。不過,受限於政府GDP 40%的舉債上限,過去幾年政府投資幾近零成長或負成長,也使國內景氣祇能維持在3~3.5%左右的成長幅度。而今,此一局面可望有重大改變,因為日前財政部長表示,在稅收大幅成長、釋股收入提高,以及土地活化下,舉債空間跟著提高,明年可以考慮增加公共支出,帶動經濟成長,使未來經濟恢復動能。根據張部長的看法,未來可望採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增加公共建設的投資,令人期待。 不過,除了硬體的公共建設外,軟性的投資包括研發創新、研究機構的投資、國營事業擴大研發的示範效果、法規鬆綁,以及嶄新政策工具投入等均可考慮同步增加,透過上述軟硬兼施的財政擴張,才能加速產業的轉骨及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不少研究指出,公共基礎建設固然有其經濟效益,但其外部性、擴散性則遠遠不如產業的創新投資。尤其在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及企業的研發投資邁入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電子商務等新經濟的相關領域,透過產業的創新研發才能塑造台灣產業的差異性、獨

2015.07.02
2015.06.16

兩岸產業合作需要更多的誠意與努力 / 詹文男

於上海舉行的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已於五月落幕,兩岸就中小企業、經貿科技、文化教育及青年與基層等議題進行廣泛的討論與交流。其中在中小企業方面,各自提出了一些想法與案例,也就兩岸未來可能都需面對的挑戰提出觀點,不過雖各自有一些想法與個案的合作,但總是缺乏制度性及整體性的規劃與安排,可以讓彼此的合作進展能夠更有效的前進。 當然,商場上的合作總是牽涉到個別企業的利益,而很難面面俱到。不過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兩岸產業的發展,的確有合則兩利的優勢,不僅可促成雙方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兩岸人民的生活福祉,也可讓彼此在全球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何攜手考驗雙方領導者的智慧,以下是幾點建議: 首先,應建構兩岸產業合作的頂層設計,描繪可能的願景與目標。在此共同的方向上,才有機會發展合作策略。 其次,全球市場動能已從過去的西方為主,逐漸轉向亞洲,尤其是大陸市場,因此應思考合力制訂標準及研發下世代產品的可行性。亦即雙方可就如何整合兩岸新興產業的合作研發能量與資源,完成兩岸產業標準訂定,進一步形成亞太地區主要標準進行對話。同時成立國際標準組織推動平台,將兩岸標準進一步推向國際標準組

2015.06.16
2015.06.11

強化產業創新設計應用,創造台灣產業新形象 / 吳明機

「彭博社」(Bloomberg)於2014年1月24日發布全球創新評比(Global Innovation Ranking),台灣名列全球第10、亞洲第4,其中在製造力與高科技密度更高居全球第2,顯示出台灣在國際創新研發資源鏈的重要地位。 台灣的設計產業2014年產值近600億元,海外營收達385億元,廠商家數達3,800多家,設計力的表現上,更是屢獲國際大獎,代表我國創意能量相當充沛。而目前設計界推動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及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更是我國企業走向現代化、開創服務商機的重要思維模式。政府若能促成這股創意能量與製造業合作,必能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創造我國產業在國際上新的風貌。 目前國內產業面臨升級轉型挑戰,特別在創新商品的開發階段。產業面臨不單只是產品硬體設計,還包括軟體、製程與行銷,甚至到消費者或客戶端使用體驗等多面向問題,產業想要一次性解決創新開發所有問題,往往需借助多元及跨領域的資源與專家同步投入才能達成。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特別成立設計服務團隊(D-TEAM),該團隊將依產業個案需求,網羅包括科技大廠的設計部門能

2015.06.11
2015.06.03

邁入資料經濟時代 ─ 經濟部挑戰千項資料大開放 / 馬正維

面對席捲全球開放資料浪潮所引發的經濟效應,經濟部於102年起配合行政院推動政府資料開放政策,提供政府資料給民間應用,連續兩年開放資料數量排名所有部會前三名,截至今年5月底已開放363項資料集,預計於年底開放超過1千筆資料。 為規劃經濟部整體開放資料策略,掌握開放資料脈動,經濟部資訊中心成為開放資料推動者,除協助所屬機關及事業機構全面資料盤點,並因應民間提出資料需求,跨部會機關協調開放資料。例如用電資料可提供不同領域之分析應用,惟因涉及原始用戶隱私,一般政府部門或民眾難以取得,資訊中心因此與台電公司協調轉個彎,利用變電箱區域範圍內的用電資料為基礎,以經濟發布區為單位進行統計,去(103)年於「經濟地理圖資系統(http://egis.moea.gov.tw)」提供民眾查詢歷史用電資料,台電公司並已主動開放電價成本、重要電業經營績效及鄉鎮市(郵遞區)別用電統計等資料,民眾可前往政府資料開放平臺(http://data.gov.tw)下載應用。

2015.06.03
2015.05.22

創造產業、能源與環保的三贏局面 / 沈榮津

社會各界近來十分關切空氣污染對人民健康的影響,部分地方政府也主動提出更嚴格的環保規範,而產業界也開始擔憂,未來的經濟及產業發展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 行政院毛院長日前針對這項議題也宣示了政策立場表示,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影響下,國際間對於減碳及空氣污染防制的要求,只會越來越趨嚴格。但是任何的改變與調整,都需要時間去調適。因此,長期趨勢不可擋,但短期因應要務實。

2015.05.22
2015.05.20

看見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 / 吳明機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人口越來越往都市集中,世界各國在享受經濟發展果實的同時,也面臨到其所帶來的交通、治安、育樂各方面的問題。所幸資通訊科技術也不斷發展,目前各國都積極透過資通訊技術發展智慧城市,來解決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需求,並帶動產業發展。 例如美國紐約市犯罪率居高不下,為讓市民免除人身安危之擔憂,美國紐約警察開始利用犯罪資訊系統(CIW)與即時犯罪中心,進行犯罪防制,讓城市更為安全。此外,由於日本東京每回在交通尖峰時刻,主要幹道都會出現車輛高度擁擠情況,因此日本東京都藉由布建在高速道路上之資訊交換器,紀錄車流量及車速資料,以即時進行交通疏導,避免塞車。而在美國舊金山過往常有車主在室內空繞找不到停車位的問題,利用智慧停車錶及埋在停車格的感測器,則可快速提供駕駛停車位即時資訊,省時、省油,又可動態調整費率引導車流。

2015.05.20
2015.04.29

推動試量產研發 完成高值化量產最後一哩路 / 吳明機

我國石化產業自1960年代開始發展,早期以泛用塑膠、民生用品為發展重點,經營策略多以擴增產量、降低成本為主,較不重視研發,以致於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然而現今的經營環境,對於環保、工安採取高標準,石化原料的擴產機會低,再加上美國頁岩氣、中國大陸煤化工等新興低廉原料的興起,以上種種因素,皆對台灣的石化業者造成極大的競爭壓力,未來石化產業勢必要朝產品差異化、高值化的方向發展。 在面對如此競爭的產業環境,經濟部於2011年底成立「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隔年3月完成「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方案」報院核定工作,訂定2016年石化業研發投入比例大於1%,2020年大於2%、整體石化業附加價值率大於20%,做為我國石化產業高值化階段性目標。 由於石化業具有供應並支援國內下游產業發展所需料源之重要性,推動方向以本部擬訂完成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為主軸,聚焦於重點產業之關鍵材料,例如平面顯示器材料、智慧節能產品、醫材等,集中資源並有系統性地發展關鍵材料。 目前推動石化產業高值化具體作法,包含「設立研發中心」、「籌組關鍵材料研發聯盟」、「協助進行試量產研發」、「籌組產品應用研發聯

2015.04.29
2015.03.27

台灣的產業政策在哪裡 / 吳明機

台灣產業的發展,政府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從1991年實施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開始,重點獎勵資訊、通訊等十大新興工業,2000年轉以精密電子元件、精密機械設備等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為主,2010年以來推動知識經濟,並以產業創新條例重點支持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等等,這些產業政策的選擇,都是順應國際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產業發展現況而推動的重大產業政策。 然而當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後,我國製造業成長動能減緩、服務業成長弱化,產業結構面臨發展瓶頸,加上面對全球化的經貿競爭浪潮、區域經濟的整合,若無法以國際化的思維、適時調整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則我國產業在全球上的發展必定受到限制。 有人認為當今台灣只有對外洽簽區域協定的開放政策,而缺乏引導國內脫胎換骨的產業政策。我們必須認清的事實是,產業政策一直存在,而產業升級與轉型非一朝一夕可轉變,也不是口號喊一喊就可以成功。過去挑選產業並透過租稅政策工具協助產業進行自動化升級、人才培訓、加強研發等等,都需要至少三至五年時間才能顯現其效果,政府的引導力量如果只靠每年少數的研發補助金額,實在難以雨露均霑帶動廣大的中小

2015.03.27
2015.03.03

三管齊下 提升經濟成長

回顧103年,臺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包括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及商業營業額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新高,失業率也降至7年來最低。展望今年,雖然國際經濟環境仍有一些風險需要特別關注,不過,臺灣經濟可望續呈溫和成長。 為掌握此一契機,經濟部未來施政將從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市場開拓及活絡新創事業三管齊下,讓臺灣產品不僅做得好,還要賣得好,並且提供中小企業有力的政策支援。 首先,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經濟部已擬定4項推動作法,一是以示範產業引導升級轉型,因此已依「邊際效益最高」、「成長空間最大」原則選定鑄造、螺絲螺帽、工具機(控制器)、半導體、聚落型產業(絲襪、毛巾等)、高值化石化產品及智慧城市等7項產業推動升級轉型;二是構建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運用政府補助計畫點火,帶動產業鏈整合,在今年底前,讓全台6都16縣市(含離島)都可以享有安全健康、物流運輸及育樂金流等4G應用服務。 第三則是推動開放資料產業應用,將透過競賽鼓勵創意,培育新創公司、輔導產業投入應用開發、擴大社群與民眾參與等,促成民間運用Open Data發展100項資料應用服務。最後則將落實產業用地更新,從活化既有土地

2015.03.03
前往第 頁 / 共12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