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關於經新聞
即時新聞
影音專區
圖文懶人包
謠言澄清
名家論
活動特報
首頁
名家論
搜尋類別:
請選擇搜尋類別
能源
商業
水資源
投資
國際貿易
產業與科技
經濟統計
標準檢驗
國營事業
智財與專利
其它議題
人事資訊
地質礦物
中小企業與新創
時間:
至
關鍵字:
2020.02.18
解決四偏,台灣產業才有機會轉型/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這幾年全球總體環境這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美中貿易戰的持續,以及隱身於後的科技角力,更為經濟遲緩的前景埋下不小的疑慮。除此之外,包括人口結構的轉變、區域市場的加速整合、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源效能提升的需求,以及永續環境的追求等,為產業發展帶來不少的挑戰!
2020.02.18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9.12.24
產業景氣的差異化值得政府關注/王健全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最近,政府公佈的數據不時捎來喜訊。包括廠商擴大投資臺灣(臺商回流)超過7,000多億元新臺幣,且可創造5萬多工作機會。其次,剛剛通過的〈海外資金匯回條例〉,也有不少準備匯回的資金。再加上轉單的效應,使得上半年臺灣對美國的出口攀升17%以上。
2019.12.2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9.10.22
嚴肅面對假新聞時代的來臨/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美國白宮在去年所發布的《國家網路策略》(National Cyber Strategy)中指出,資訊戰將對現代民主國家產生重大威脅,主要理由如下:一、網路已是公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而且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二、網路與數位工具造就了一個資訊共享的世界,但也有許多惡意組織藉此侵害公民安全與權利,甚至取得軍事、政治或經濟上的利益。
2019.10.22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9.10.15
我們需要更多有學問的工程師/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在過去,我們國家最需要的工程師乃是維護工程師,作為維護工程師,他們當然要知道設備會有什麼樣的情形。但是維護工程師很難知道設備內部的結構,當然也不太能夠知道設備當初設計的原理。
2019.10.15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9.07.23
台灣缺乏資源 更要善用硬實力!/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我常常聽到“我們要團結一致”,也常常有人提醒我們國家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的確是我國的價值,也是可以使全國人民因此而團結的原因。但是,這些想法都不能使我們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過份地重視所謂的軟實力,但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軟實力。
2019.07.23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9.06.04
台商回流,這是關鍵時刻!/謝金河
作者: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美中冷戰全面引爆,川普揮舞關稅大刀,除了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高關稅外,同時也對華為使出殺手鐧,切斷華為與美國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而華為在「斷供」後,也牽動著全球科技廠。
2019.06.04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9.04.16
我提倡工業0.0/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最近常常聽到大家講工業4.0,也聽到工業3.5,到底這些名詞是怎麼回事,我不清楚,可是我卻要在我們的國家提倡工業0.0。所謂工業0.0,其實就是在各種工業基礎技術和學問上,都要做得非常好。
2019.04.16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19.03.19
當軟實力遇見硬底子 以設計啟動未來想像/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設計」這個活動一直以來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而存在著!而在思考著如何能作的更好的過程中,「設計」也必須思考文化、環境、人性等軟性因素,並且與經濟、科技、製造這類以效率為導向的硬產業合作,產生出更符合人性和社會長遠利益的解決方案。
2019.03.19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最前頁
6
7
8
9
10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16頁
2018.08.14
因應數位轉型浪潮應有之思維/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近年來由於行動應用、智慧分析及社群協作等趨勢的進展,加上電子及傳統產業面臨成長瓶頸尋求突破,數位轉型遂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不過,到底如何採取行動,各方觀點與策略不一,造成廠商雖有心,但卻躊躇不前的窘境,亟需排除相關的障礙。
2018.08.1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8.07.24
我們要有愛用國貨的文化/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最近川普和普丁見面,國際媒體都在注意普丁的新座車,他的座車是俄羅斯生產的新車,兩天前有兩輛這種豪華的車子,先由運輸機運到了赫爾辛基,我當然不知道這種車好不好,可是看上去很神氣,各國的元首都有用自己國產汽車的習慣,美國總統永遠用凱迪拉克,英國女王也會用勞斯萊斯,這種習慣多多少少表示各國元首對自己工業的自信心。
2018.07.2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8.06.12
分散式帳本如何應用在能源/朱宜振
「區塊鏈」(一種分散式帳本技術),早已成為熱門的科技關鍵字之一,它的技術到底有什麼特別?對於很多研究學者或者工程師而言,可能會跟你說這些技術都不是新的,只是個舊瓶新酒的再包裝,或者簡略的說這就是密碼學之類的概念。如果這樣的描述是正確的,為何會讓全世界都如此重視?那必然有不一樣之處,回頭看看最早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論文,扣除深的技術部分,我認為中本聰厲害之處是設計了一套牢不可破的遊戲規則,可靠並且基本上至今都沒被破解,其他被破解的基本上都不是區塊鏈本身。
2018.06.12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8.04.17
政府出題 產研來解題 /李家同
一個籃球隊必須碰到比自己更厲害的對手,才會有進步。我有的時候發現偏鄉孩子的功課即使在前幾名,也常常比不上城市裡的孩子,畢竟競爭對手是比較普通的。一家工廠如果接到的訂單都是叫他們做普通的東西,那他們不太可能有進步。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常常接到非常困難的訂單,就必須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應付這種客戶,可是久而久之這家工廠就越來越有高超的技術了。
2018.04.17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8.02.27
「C2B逆商業時代」的三個層次/盧希鵬
我們目前在談論企業價值鏈時,還多半使用麥可波特的觀念,指企業經由「設計、製造、行銷、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將原料加值成產品交到客戶手中。服務部門可能是最了解客戶需求的人,卻是在價值鏈的最後一個環節。波特的價值鏈是發表在1970年代,當時是重視生產成本的工業經濟時代,這個順序也無可厚非,但這是昨天的概念,由昨天看今天與明天,台灣企業始終離不開製造思維,為了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犧牲掉客戶的交易成本。如果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是服務部門,價值鏈似乎就需要逆著來,這是逆商業時代的第一個思維。 舉例來說,Zara在地區門市的店長,才是真正瞭解這個區域的時尚需求,由他們來決定要訂購甚麼款式的衣服,就會比企業總部更精準。這個時候,銷售的大數據,社群媒體的大數據就成為啟動逆向價值鏈的重要推手,而不只是分析的工具。 其實,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應該是客戶自己,而客戶不只是消費者,更可能是這領域的專家,也願意參與價值鏈的製造活動。據說台灣製造遙控飛機的雷虎科技有一次收到客戶對引擎設計的建議,這位客戶居然是美國大型飛機的引擎工程師,他可能比企業的工程師更瞭解飛機引擎與客戶對遙控飛機的需求。BMW
2018.02.27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12.04
中央與地方聯手 以設計創意開創在地價值/呂正華
總統蔡英文表示「設計正在改變社會,讓設計力提升生活品質並推動經濟轉型,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國力」。105年赫爾辛基市長Jussi Pajunen來台參加台北設計之都(WDC)活動時也提出「將設計做為策略工具,用設計思考改善社會發展的問題,並達到福祉共享的目標」。隨著科技快速成長及社會價值轉換,台灣的民眾的生活習慣或產業發展,不斷出現新的模式與觀點。然而,在這個快速蛻變的時代裡,如何尋找到平衡,引領整體生活與產業朝正向發展,「設計」正可扮演最佳轉化調和的角色。 社會的演進中,工藝與科技、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國際等彼此之間是共生共存,但常又帶著對立與衝突,「設計」是從人性角度作思考、從人的需求作出發,透過設計師的創意與詮釋下,將有效取得最佳的折衝,找到最完美的平衡,使原本人、事、物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 工業局除致力於產業發展外,為了促使產業與地方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在地元素與特色等連結,並為整體社會與民眾生活帶來更好更正面改變,自92年起推動「台灣設計展」,透過徵選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運用設計思考,探索在地元素賦予新時代的意涵。
2017.12.0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11.14
《產創條例》修正 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王健全
近年來,國內外環境起了劇烈的變化,在國際環境上,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周遭的國家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產生不小的磁吸效應。同時,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AI)、物聯網、巨量資料等嶄新科技、跨領域潮流方興未艾。在國內方面,政府大力推動5+2產業創新等政策。 面對大陸經濟崛起,臺灣亟須差異化、創新,才能和大陸進行區隔,而研發、人才、智慧財產權等,即為進行區隔化必要的投資。邁入數位經濟時代,跨領域整合、新領域的研發投入、人才的再訓練及跨領域技能強化,乃至於新創企業帶來創新技術、商業模式的應用,均為因應數位經濟的關鍵。 在5+2產業創新上,除了科專計畫的補助、法人機構的技術支援外,一個強而有力的政策工具來協助企業加速研發、人才投資,智財權的活化,新創企業發展等,才能發揮催化劑的功能。 面對上述趨勢的發展,《產創條例》的修法即順應前述潮流,從研發促進、人才強化、智財權流通應用,新創企業推動及土地的活化等多方面來支援企業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此次《產創條例》的俢法有幾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法。首先,在創新的研發上,有鑑於國營企業研發投入偏低,因此強化國營事業的研發投
2017.11.1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10.17
政府應鼓勵製造業 致力於設備的開發/李家同
國家需要製造業,但是有一個應該注意的事,那就是製造業都需要很多儀器設備。從精密的製造業來看,那些設備也都精密而昂貴,所以投資在製造業需要很多的經費。若設備是從外國買來的,這就會造成貿易上的逆差。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在台灣投資,其實很多錢是投資到外國去。 進一步而言,因為儀器是買來的,我們的製程也就或多或少會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受限於外購的儀器,這種好的想法是有志難伸的。再者,當然會有很多別的公司的設備工程師需要到自己的公司來,這對自己的公司是不利的,因為多多少少公司的一些機密會洩漏出去。 根據以上的理由,我認為整個國家的製造業除了在製程方面力求改進以外,還要致力於設備的開發。我們不妨看看韓國在半導體製程設備上的努力,他們國家有很多專門設計及製造半導體設備的公司,這些公司都不算大,但是一旦做出一個設備,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如三星及LG都會試用這些設備。任何一架精密的設備都不容易製造的,才做出來的設備一定有很多的問題。可是只要有人試用,就可以慢慢地改進,因為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永遠肯試用這些新發展出來的設備。誰都知道,這些小廠商是有大廠商在後
2017.10.17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09.19
褪去『隱形斗篷』,展現台灣品牌價值/陳厚銘
價值創造與價值專屬是企業經營的任督二脈,打通此二脈,企業方能永續經營,然而,長久以來台商多聚焦於價值創造的研發,而少專注於品牌價值專屬的投資。因此品牌行銷一直是台灣企業最弱的一環,許多台商仍停留在與新興國家一樣的思維,常犯所謂「品牌近視病」,即第一,品牌意識淡漠,貪圖眼前短暫利益;第二,過度迷信廣告效益,將廣告和品牌畫上等號;第三,品牌缺乏戰略管理與品牌稽核;第四,品牌缺乏創新精神,企業在品牌研發方面的投入過少;第五,雖然創有高知名度,但是缺乏品牌文化內涵;第六,品牌保護意識薄弱,對商標的使用與保護,不如先進國家重視。 多年來台商殫精竭慮開拓海外市場,卻是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品牌的加值,加上大部分國外消費者對台灣印象陌生,想要在海外行銷台灣MIT 產品,自然備極辛苦。因此,提高台灣的國家品牌形象就成為台商進軍國際市場的前鋒要務。 首先,政府應該效法日本「Cool Japan」、韓國「Creative Korea」等打造國家品牌工程作法,積極型塑台灣優質的國家品牌形象,提升海外認知度與好感度,發展正面的台灣 MIT 來源國效應,助益台灣企業於海外開疆闢土。
2017.09.19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07.28
臺灣資通訊硬體產業的發展契機/呂正華
2016年國內資通訊硬體產值為2,112億美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其中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主機板、伺服器與網通等產品生產數量全球居冠。主要業者如鴻海、和碩、廣達及仁寶等也都是全球ICT產品製造領先集團,在全球ICT產業鏈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邁向下世代應用的領先關鍵 觀察過去臺灣資通訊產業能夠執全球牛耳,發展關鍵在於政策引導及堅實人才體系。如今,當全球產業邁入智慧應用世代,觀察各國政府與大廠作法,無不積極建構智慧系統所需的核心技術能力,並強化垂直應用的發展。 舉例來說,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與人工智慧相關戰略、日本的再興戰略與科技創新綜合戰略、以及韓國的K-ICT戰略等政策規劃,主要聚焦深化核心領域技術研發;包括5G通訊、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運算、擴增/虛擬實境及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等,都以相關核心技術驅動製造、醫療、交通、能源、教育等垂直領域創新應用的成長。
2017.07.28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7.07.25
加速法人革新整合 引導企業創新投資/蔡宏明
為了加速產業創新,經濟部提出「法人革新與整合方案」,一方面依據法人的規模與專業能量,重新定位為『平台型法人』及『領域型法人』兩種類型,並採取「深耕在地服務」、「共創國際鏈結」和「加速創新創業」等創新策略,二方面則將檢討各法人的專業核心業務,並將檢測、驗證、人力培訓、推廣等與民爭利的業務釋出,同時改善法人的主管考核機制,活化組織管理體系。 這樣大幅度的改革,除了回應立法院對於建立具體績效考評制度的要求之外,尤其具有重新建構產業創新體系,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進而開創新經濟成長模式的意義。 近年來,台灣經濟面對「低成長、低薪資、低就業」困局,反映出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難以應對全球經營環境變遷與國際競爭的困境。特別是在大數據、雲端和物聯網時代,多元智慧產品及服務興起的趨勢下,原本以傳統硬體為導向的產業思維,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和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加上國際大廠經營策略逐漸延伸至軟體服務與平台建構,「軟硬整合」以及跨領域創新,已成為產業競爭重要因素,也是台灣各產業必須積極投入的發展方向。 然而,由於當前台灣業者普遍面臨「技術研發人才不足」、「技術創成本過高」以及「研發
2017.07.25
產業與科技
more
最前頁
6
7
8
9
10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12頁
2020.02.18
解決四偏,台灣產業才有機會轉型/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這幾年全球總體環境這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美中貿易戰的持續,以及隱身於後的科技角力,更為經濟遲緩的前景埋下不小的疑慮。除此之外,包括人口結構的轉變、區域市場的加速整合、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源效能提升的需求,以及永續環境的追求等,為產業發展帶來不少的挑戰!
2020.02.18
2019.12.24
產業景氣的差異化值得政府關注/王健全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最近,政府公佈的數據不時捎來喜訊。包括廠商擴大投資臺灣(臺商回流)超過7,000多億元新臺幣,且可創造5萬多工作機會。其次,剛剛通過的〈海外資金匯回條例〉,也有不少準備匯回的資金。再加上轉單的效應,使得上半年臺灣對美國的出口攀升17%以上。
2019.12.24
2019.10.22
嚴肅面對假新聞時代的來臨/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美國白宮在去年所發布的《國家網路策略》(National Cyber Strategy)中指出,資訊戰將對現代民主國家產生重大威脅,主要理由如下:一、網路已是公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而且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二、網路與數位工具造就了一個資訊共享的世界,但也有許多惡意組織藉此侵害公民安全與權利,甚至取得軍事、政治或經濟上的利益。
2019.10.22
2019.10.15
我們需要更多有學問的工程師/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在過去,我們國家最需要的工程師乃是維護工程師,作為維護工程師,他們當然要知道設備會有什麼樣的情形。但是維護工程師很難知道設備內部的結構,當然也不太能夠知道設備當初設計的原理。
2019.10.15
2019.07.23
台灣缺乏資源 更要善用硬實力!/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我常常聽到“我們要團結一致”,也常常有人提醒我們國家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的確是我國的價值,也是可以使全國人民因此而團結的原因。但是,這些想法都不能使我們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過份地重視所謂的軟實力,但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軟實力。
2019.07.23
2019.06.04
台商回流,這是關鍵時刻!/謝金河
作者: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美中冷戰全面引爆,川普揮舞關稅大刀,除了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高關稅外,同時也對華為使出殺手鐧,切斷華為與美國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而華為在「斷供」後,也牽動著全球科技廠。
2019.06.04
2019.04.16
我提倡工業0.0/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最近常常聽到大家講工業4.0,也聽到工業3.5,到底這些名詞是怎麼回事,我不清楚,可是我卻要在我們的國家提倡工業0.0。所謂工業0.0,其實就是在各種工業基礎技術和學問上,都要做得非常好。
2019.04.16
2019.03.19
當軟實力遇見硬底子 以設計啟動未來想像/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設計」這個活動一直以來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而存在著!而在思考著如何能作的更好的過程中,「設計」也必須思考文化、環境、人性等軟性因素,並且與經濟、科技、製造這類以效率為導向的硬產業合作,產生出更符合人性和社會長遠利益的解決方案。
2019.03.19
2018.08.14
因應數位轉型浪潮應有之思維/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近年來由於行動應用、智慧分析及社群協作等趨勢的進展,加上電子及傳統產業面臨成長瓶頸尋求突破,數位轉型遂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不過,到底如何採取行動,各方觀點與策略不一,造成廠商雖有心,但卻躊躇不前的窘境,亟需排除相關的障礙。
2018.08.14
2018.07.24
我們要有愛用國貨的文化/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最近川普和普丁見面,國際媒體都在注意普丁的新座車,他的座車是俄羅斯生產的新車,兩天前有兩輛這種豪華的車子,先由運輸機運到了赫爾辛基,我當然不知道這種車好不好,可是看上去很神氣,各國的元首都有用自己國產汽車的習慣,美國總統永遠用凱迪拉克,英國女王也會用勞斯萊斯,這種習慣多多少少表示各國元首對自己工業的自信心。
2018.07.24
2018.06.12
分散式帳本如何應用在能源/朱宜振
「區塊鏈」(一種分散式帳本技術),早已成為熱門的科技關鍵字之一,它的技術到底有什麼特別?對於很多研究學者或者工程師而言,可能會跟你說這些技術都不是新的,只是個舊瓶新酒的再包裝,或者簡略的說這就是密碼學之類的概念。如果這樣的描述是正確的,為何會讓全世界都如此重視?那必然有不一樣之處,回頭看看最早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論文,扣除深的技術部分,我認為中本聰厲害之處是設計了一套牢不可破的遊戲規則,可靠並且基本上至今都沒被破解,其他被破解的基本上都不是區塊鏈本身。
2018.06.12
2018.04.17
政府出題 產研來解題 /李家同
一個籃球隊必須碰到比自己更厲害的對手,才會有進步。我有的時候發現偏鄉孩子的功課即使在前幾名,也常常比不上城市裡的孩子,畢竟競爭對手是比較普通的。一家工廠如果接到的訂單都是叫他們做普通的東西,那他們不太可能有進步。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常常接到非常困難的訂單,就必須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應付這種客戶,可是久而久之這家工廠就越來越有高超的技術了。
2018.04.17
2018.02.27
「C2B逆商業時代」的三個層次/盧希鵬
我們目前在談論企業價值鏈時,還多半使用麥可波特的觀念,指企業經由「設計、製造、行銷、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將原料加值成產品交到客戶手中。服務部門可能是最了解客戶需求的人,卻是在價值鏈的最後一個環節。波特的價值鏈是發表在1970年代,當時是重視生產成本的工業經濟時代,這個順序也無可厚非,但這是昨天的概念,由昨天看今天與明天,台灣企業始終離不開製造思維,為了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犧牲掉客戶的交易成本。如果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是服務部門,價值鏈似乎就需要逆著來,這是逆商業時代的第一個思維。 舉例來說,Zara在地區門市的店長,才是真正瞭解這個區域的時尚需求,由他們來決定要訂購甚麼款式的衣服,就會比企業總部更精準。這個時候,銷售的大數據,社群媒體的大數據就成為啟動逆向價值鏈的重要推手,而不只是分析的工具。 其實,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應該是客戶自己,而客戶不只是消費者,更可能是這領域的專家,也願意參與價值鏈的製造活動。據說台灣製造遙控飛機的雷虎科技有一次收到客戶對引擎設計的建議,這位客戶居然是美國大型飛機的引擎工程師,他可能比企業的工程師更瞭解飛機引擎與客戶對遙控飛機的需求。BMW
2018.02.27
2017.12.04
中央與地方聯手 以設計創意開創在地價值/呂正華
總統蔡英文表示「設計正在改變社會,讓設計力提升生活品質並推動經濟轉型,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國力」。105年赫爾辛基市長Jussi Pajunen來台參加台北設計之都(WDC)活動時也提出「將設計做為策略工具,用設計思考改善社會發展的問題,並達到福祉共享的目標」。隨著科技快速成長及社會價值轉換,台灣的民眾的生活習慣或產業發展,不斷出現新的模式與觀點。然而,在這個快速蛻變的時代裡,如何尋找到平衡,引領整體生活與產業朝正向發展,「設計」正可扮演最佳轉化調和的角色。 社會的演進中,工藝與科技、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國際等彼此之間是共生共存,但常又帶著對立與衝突,「設計」是從人性角度作思考、從人的需求作出發,透過設計師的創意與詮釋下,將有效取得最佳的折衝,找到最完美的平衡,使原本人、事、物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 工業局除致力於產業發展外,為了促使產業與地方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在地元素與特色等連結,並為整體社會與民眾生活帶來更好更正面改變,自92年起推動「台灣設計展」,透過徵選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運用設計思考,探索在地元素賦予新時代的意涵。
2017.12.04
2017.11.14
《產創條例》修正 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王健全
近年來,國內外環境起了劇烈的變化,在國際環境上,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周遭的國家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產生不小的磁吸效應。同時,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AI)、物聯網、巨量資料等嶄新科技、跨領域潮流方興未艾。在國內方面,政府大力推動5+2產業創新等政策。 面對大陸經濟崛起,臺灣亟須差異化、創新,才能和大陸進行區隔,而研發、人才、智慧財產權等,即為進行區隔化必要的投資。邁入數位經濟時代,跨領域整合、新領域的研發投入、人才的再訓練及跨領域技能強化,乃至於新創企業帶來創新技術、商業模式的應用,均為因應數位經濟的關鍵。 在5+2產業創新上,除了科專計畫的補助、法人機構的技術支援外,一個強而有力的政策工具來協助企業加速研發、人才投資,智財權的活化,新創企業發展等,才能發揮催化劑的功能。 面對上述趨勢的發展,《產創條例》的修法即順應前述潮流,從研發促進、人才強化、智財權流通應用,新創企業推動及土地的活化等多方面來支援企業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此次《產創條例》的俢法有幾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法。首先,在創新的研發上,有鑑於國營企業研發投入偏低,因此強化國營事業的研發投
2017.11.14
2017.10.17
政府應鼓勵製造業 致力於設備的開發/李家同
國家需要製造業,但是有一個應該注意的事,那就是製造業都需要很多儀器設備。從精密的製造業來看,那些設備也都精密而昂貴,所以投資在製造業需要很多的經費。若設備是從外國買來的,這就會造成貿易上的逆差。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在台灣投資,其實很多錢是投資到外國去。 進一步而言,因為儀器是買來的,我們的製程也就或多或少會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受限於外購的儀器,這種好的想法是有志難伸的。再者,當然會有很多別的公司的設備工程師需要到自己的公司來,這對自己的公司是不利的,因為多多少少公司的一些機密會洩漏出去。 根據以上的理由,我認為整個國家的製造業除了在製程方面力求改進以外,還要致力於設備的開發。我們不妨看看韓國在半導體製程設備上的努力,他們國家有很多專門設計及製造半導體設備的公司,這些公司都不算大,但是一旦做出一個設備,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如三星及LG都會試用這些設備。任何一架精密的設備都不容易製造的,才做出來的設備一定有很多的問題。可是只要有人試用,就可以慢慢地改進,因為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永遠肯試用這些新發展出來的設備。誰都知道,這些小廠商是有大廠商在後
2017.10.17
2017.09.19
褪去『隱形斗篷』,展現台灣品牌價值/陳厚銘
價值創造與價值專屬是企業經營的任督二脈,打通此二脈,企業方能永續經營,然而,長久以來台商多聚焦於價值創造的研發,而少專注於品牌價值專屬的投資。因此品牌行銷一直是台灣企業最弱的一環,許多台商仍停留在與新興國家一樣的思維,常犯所謂「品牌近視病」,即第一,品牌意識淡漠,貪圖眼前短暫利益;第二,過度迷信廣告效益,將廣告和品牌畫上等號;第三,品牌缺乏戰略管理與品牌稽核;第四,品牌缺乏創新精神,企業在品牌研發方面的投入過少;第五,雖然創有高知名度,但是缺乏品牌文化內涵;第六,品牌保護意識薄弱,對商標的使用與保護,不如先進國家重視。 多年來台商殫精竭慮開拓海外市場,卻是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品牌的加值,加上大部分國外消費者對台灣印象陌生,想要在海外行銷台灣MIT 產品,自然備極辛苦。因此,提高台灣的國家品牌形象就成為台商進軍國際市場的前鋒要務。 首先,政府應該效法日本「Cool Japan」、韓國「Creative Korea」等打造國家品牌工程作法,積極型塑台灣優質的國家品牌形象,提升海外認知度與好感度,發展正面的台灣 MIT 來源國效應,助益台灣企業於海外開疆闢土。
2017.09.19
2017.07.28
臺灣資通訊硬體產業的發展契機/呂正華
2016年國內資通訊硬體產值為2,112億美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其中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主機板、伺服器與網通等產品生產數量全球居冠。主要業者如鴻海、和碩、廣達及仁寶等也都是全球ICT產品製造領先集團,在全球ICT產業鏈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邁向下世代應用的領先關鍵 觀察過去臺灣資通訊產業能夠執全球牛耳,發展關鍵在於政策引導及堅實人才體系。如今,當全球產業邁入智慧應用世代,觀察各國政府與大廠作法,無不積極建構智慧系統所需的核心技術能力,並強化垂直應用的發展。 舉例來說,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與人工智慧相關戰略、日本的再興戰略與科技創新綜合戰略、以及韓國的K-ICT戰略等政策規劃,主要聚焦深化核心領域技術研發;包括5G通訊、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運算、擴增/虛擬實境及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等,都以相關核心技術驅動製造、醫療、交通、能源、教育等垂直領域創新應用的成長。
2017.07.28
2017.07.25
加速法人革新整合 引導企業創新投資/蔡宏明
為了加速產業創新,經濟部提出「法人革新與整合方案」,一方面依據法人的規模與專業能量,重新定位為『平台型法人』及『領域型法人』兩種類型,並採取「深耕在地服務」、「共創國際鏈結」和「加速創新創業」等創新策略,二方面則將檢討各法人的專業核心業務,並將檢測、驗證、人力培訓、推廣等與民爭利的業務釋出,同時改善法人的主管考核機制,活化組織管理體系。 這樣大幅度的改革,除了回應立法院對於建立具體績效考評制度的要求之外,尤其具有重新建構產業創新體系,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進而開創新經濟成長模式的意義。 近年來,台灣經濟面對「低成長、低薪資、低就業」困局,反映出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難以應對全球經營環境變遷與國際競爭的困境。特別是在大數據、雲端和物聯網時代,多元智慧產品及服務興起的趨勢下,原本以傳統硬體為導向的產業思維,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和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加上國際大廠經營策略逐漸延伸至軟體服務與平台建構,「軟硬整合」以及跨領域創新,已成為產業競爭重要因素,也是台灣各產業必須積極投入的發展方向。 然而,由於當前台灣業者普遍面臨「技術研發人才不足」、「技術創成本過高」以及「研發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