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9.03.12

一隻黑天鵝,兩隻灰犀牛/王健全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2018年台灣的景氣在全球出口熱絡下,成長率在2.60%左右。展望未來,由於美中貿易戰的陰影、全球經濟處於由高點下滑的景氣循環,蘋果手機賣得不如預期,衝擊台灣供應鏈,以及基期較高的影響下,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展望中心的估計,2019年的經濟成長率,大致只有2.18%。

2019.03.12
2019.02.19

Google違反GDPR遭罰 反思企業個資作為/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 2019年一月遭法國資料保護署(CNIL)以違反歐盟線上隱私法令為由,重罰5,000萬歐元,這是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法規(GDPR)上路以來開出的最高金額罰款,也是歐盟新隱私法規自2018年五月生效以來,首度對美國科技巨擘開罰大筆罰金。

2019.02.19
2019.01.22

政府應該鼓勵工程師發展工程模擬軟體/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們國家的經濟非常依賴工業的進步,可是工業的進步又建築在工程師的水準之上。我們能夠有相當不錯的工業水準,乃是因為有很優秀的工程師。可是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工業能更上一層樓,因此,我們必須研究如何提升工程師的水準。

2019.01.22
2018.12.15

循環設計 展現台灣實力/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世界知名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Tim Brown 指出:「設計的未來在循環 (The Future Of Design Is Circular)」。如果「設計」的目的在改變人類生活,「循環設計」的目的就是透過設計改變人類社會,而這種改變在於追求人類社會的正向永續發展。因此,循環設計等同於永續設計、反思設計、社會設計,甚至是生態系(ecosystem)設計。簡言之,「設計」必須有意義,才能產生「價值」。

2018.12.15
2018.10.23

如何做出精密的工業產品/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夠設計並製造非常精密的工業產品,只有這種產品有很高的附加價值,我總覺得很多人並不了解如何才能做出這種產品,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都知道馬達的功能,可以使一個軸旋轉,如果我們需要一個非常精密的馬達,我們會想在任何時間知道馬達轉了多少度,這種測量的設備叫做光編碼機,馬達轉一圈是轉了360度,如果不精密的話,我們可以測量出馬達轉了45度,可是如果非常精密的話,我們就可以測量出馬達所轉的度數是一萬分之一度,這不是容易的事,在下面我要解釋這是如何做到的。

2018.10.23
2018.09.11

改變台灣 用設計翻轉城市/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面對現今跨領域整合趨勢,設計界亦面臨全新的革命。傳統的單純設計思考已逐漸轉變為「創造集體智慧,提供知識共享」的設計服務系統。設計師須善用在地美學,利用專業能力創造獨特觀點,並且顛覆一切既成視覺標誌的美學,才能成就真正為大家服務的創新設計。在這個瞬息萬變、越難掌控的時下社會,設計師和藝術家擅長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連結、進而促成新的可能發生,藝術、科技與設計的跨域創新是當代領導者重要的關鍵能力。

2018.09.11
2018.08.21

擁抱區塊鏈?  企業導入前停看聽/朱宜振

作者:朱宜振/BiiLabs共同創辦人 2017年中國因區塊鏈巨大泡沫帶來的割韭菜效應,導致中國政府出面制止各種利用區塊鏈做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的行為,但也因為這樣,確實一下子讓全世界都認識或聽過區塊鏈。隨之而來,許多人開始疑惑自身的商業模式與區塊鏈是否或應否發生關聯?企業又該如何做評估?正是筆者在此想討論的重點。

2018.08.21
2018.08.14

因應數位轉型浪潮應有之思維/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近年來由於行動應用、智慧分析及社群協作等趨勢的進展,加上電子及傳統產業面臨成長瓶頸尋求突破,數位轉型遂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不過,到底如何採取行動,各方觀點與策略不一,造成廠商雖有心,但卻躊躇不前的窘境,亟需排除相關的障礙。

2018.08.14
前往第 頁 / 共16頁
2017.07.20

接軌國際 汽車零組件產業新契機/呂正華

近年來節能觀念提升、環保意識抬頭,驅使國際汽車及資通訊大廠相繼投入電動車、新能源車及自動駕駛車的開發,也帶動各界對於汽車零組件的需求熱潮。 其中,汽車電子更為未來潛力無窮的藍海,國際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全球汽車電子產值將於2020年成長至3,000億美元。我國秉持資通訊科技(ICT)產業優勢及研發能力,若能結合傳統汽車零組件長年累積的製造經驗,有望於全球汽車電子產業競爭中取得先機。 售服市場需求龐大 開拓零組件產銷 憑藉多年的辛勤耕耘,我國汽車零組件業揚名國際,在全球售服市場(After Market,AM)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2015年產值新台幣2,34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至今仍年年保持著新台幣2,000億元以上的水準,其中關鍵就在於外銷的開拓。 我國受限於內需市場較小,汽車零組件產品近9成外銷,其中又超過50%外銷至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市場,出口產品更以車燈、鈑金碰撞件及輪胎為最大宗,帶領我國汽車零組件產業迎向高峰。不斷地研發及創新為製造業持續進步的要素,經濟部工業局長期委託國內法人機構辦理產品改良計畫,協助業者提升研發能力、產

2017.07.20
2017.07.04

人工智慧的商機與挑戰/詹文男

最近人工智慧火紅,關注之人無不驚嘆AI進展之迅速。尤其是當Google的AlphaGo連續扳倒60位頂尖圍棋高手時,AI再起之論響徹雲霄。 而就在各界對AI寄予無限期待時,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卻說「台灣沒有技術、資金、應用情境、實驗場域,以及能識別並幫助創業的VC,更沒有大數據及市場可推動AI發展!」。但阿里雲的創辦人,目前是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的王堅卻樂觀的認為「台灣可能是最有機會做人工智能的地方」。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都有其立論依據,值得各界在思考如何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時進一步省思。 基本上,在硬體效能大幅提昇、演算法不斷推陳出新,以及各種數據大量產生的推波助瀾下,AI的應用深度與領域較過去已有大幅度的進展。例如在農業上,美國已有公司運用AI發展相關機器設備,用以檢測害蟲和雜草,而後噴洒農藥;也有公司推出自動化採收蘋果的機器,透過攝影裝置獲取果樹相片,用圖片識別技術定位哪些適合採摘,然後用機械手臂採收,不傷到果樹和蘋果,大量降低勞力的需求。 在工業上的應用就更加普遍,例如工業機器手臂、救災機器人…等,這些機器設備藉由通訊、感測器及演算法達到人與機器

2017.07.04
2017.06.20

我們需要一個前瞻性的經濟政策/李家同

有的時候我們會很擔心我們的經濟,因為經濟不好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比方說,我們都認為我們的薪水太低、我們的年金制度有危機,這都和經濟有關的。 如果我們看一下世界上所有的富有國家,僅有少數是靠自然資源的,絕大多數富有的國家都是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們的國家並不是農業國家,但是我們在工業方面和先進國家比起來仍然有一個很大的距離。 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絕不是呼一些漂亮的口號,而是要冷靜地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些國家有非常高級的工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國家的工業技術都是自有的,而非買來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先要有好的基礎工業技術,在這個基礎之上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們才是最後能擁有非常高級的工業產品。 國家的前瞻經濟政策就是要將眼光放得非常之遠,我們要有野心將我們的國家建設成一個工業高級的國家,而我們必須也要有耐心,因為沒有一個高級的工業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我在此有一個具體的建議,那就是我們政府想出幾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工業產品,這些工業產品的規格都相當地高,而且是我們目前的工業水準完全做不到的,政府應該投資在這一個產品的研發上。最重要的是,要給我們

2017.06.20
2017.06.08

強化資訊軟體 驅動產業轉型/呂正華

數位經濟透過各種創新數位科技,並結合跨域整合平臺與創新服務模式,重新定義了消費行為與商業模式。其中包含雲端運算、大數據、AI人工智慧、VR虛擬實境/ AR擴增實境、API經濟及資訊安全等創新數位科技,更被視為下一波數位轉型的關鍵要素。 隨著新興資通訊科技的商業化整合應用,正逐漸落實到製造業與服務業當中,除了帶動產業智慧化發展,促進相關創新資訊服務模式與軟體產品的推陳出新,更為全球資訊服務暨軟體產業注入新的動能。例如在製造業智慧化方面,結合聯網感測裝置與雲端大數據資料分析,發展出精準化的維修預測服務等,驅動製造業的服務應用發展;在服務業智慧化方面,結合雲端運算、地理大數據與智慧行動聯網裝置發展出多樣化的適地性服務,像是結合汽車、精準定位與即時路況的叫車服務與導航服務等,進而驅動服務業虛實整合的發展。 製造業智慧化與服務業智慧化帶來高度客製化的服務與軟體需求,為資訊服務與軟體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更多跨域整合也值得業者深耕各利基型領域。   資訊軟體 成為應用服務核心 數位科技的驅動下,軟體正是這些新興科技的核心。臺灣資訊軟體業為了能掌握商機、跟上全球

2017.06.08
2017.05.16

不僅是品牌 「金點設計獎」打造創價平台/宋同正

獲得國際知名設計獎項 (design award) 已成為多數設計師、企業或組織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但另一個更值得各界關切的是設計獎項背後所蘊含的價值。台灣的設計能力早已聞名國際,而台灣有沒有能力辦一個世界級的設計獎,讓國際注目?答案是肯定的! 大體而言,設計獎項可概分成三種不同價值:競爭價值 (competitive value)、象徵價值 (symbolic value)及顧客價值 (customer value)等三項。除提升得獎廠商知名度外,設計獎項更可在消費者端建立認同 (recognition) 及合法性 (legitimacy) 等功能。因此,設計獎項不僅可以成為一個企業創意管理的有效衡量工具,更將對企業整體經營績效產生重大的影響。 金點設計獎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源自於民國70年優良設計產品評鑑所頒發之「優良設計標誌 (Good Design)」,迄今已有36年歷史,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且最權威的專業設計競賽。評選領域涵蓋生活日用品、3C產品、家電、視覺海報、數位動畫、商業包裝及室內設計等項目。 自103年起金點設計獎首度將

2017.05.16
2017.05.09

創新如何兼顧成長與分配?/王健全

數月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批評政府推動「創新」產業,卻未對現有產業提供補助,即使新產業成功,也彌補不了既有產業的衰退,也難以促進經濟成長,更無助於隨著創新而來的所得與分配。針對張董事長的顧慮,我想提供若干看法,嘗試提出創新與就業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創新產業和既有產業補助的分配,關鍵在於科技資源的配置在既有主力產業和創新產業的合適比率。一般而言,主力產業的資源配置及補助應占比較高的比例,但會挪出一定比例(如20-30%)的資源進行前瞻性創新,方得以驅動產業創新,並接軌國際的創新潮流。 目前政府規劃的「5+2」產業創新計畫,並非針對產業別的補助、獎勵,而係在既有產業(如生技醫療、智慧機械、綠能產業、亞洲點矽谷、循環產業、新農業等)上導入創新元素,以塑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驅動經濟成長。如以亞洲點矽谷為例,除了亞洲青年創業中心的目標之外,另一重點目標在於物聯網、智慧城市的應用、規劃,而物聯網中的感應器、智慧平台及軟硬體整合,一旦發展成功,可望對半導體的上中下游(如晶圓代工、製造、封裝測試,乃至IC設計)爭取擴大的商機,故創新資源的配置,帶動產業的創新發展,反而有助於主力產業的加

2017.05.09
2017.05.04

設計經濟力 全面驅動產業創新/呂正華

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台灣經濟發展已由「效能驅動」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同時WEF也表示:「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當下,特別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必須從「科技」和「創新」方面下手,才能拉動經濟的成長」。 台灣過去在科技技術的發展與成就,在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打下良好根基,現在我國刻正面臨全球經濟發展的嚴苛挑戰,如何以「創新」加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經濟價值產業,不斷地推出新製程、新產品、新應用、新服務、新商業模式,甚至發展新型態產業,以持續驅動我國競爭提升,將是台灣當前最重要課題。

2017.05.04
2017.04.18

發展VR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謝京蓓

2016年是VR科技風起雲湧的一年,全球各大研究機構都看好VR的發展前景。Gartner的報告指出,在2018年之前,VR裝置的出貨量將累計達2,500萬台;IDC也指出全球VR+AR硬體裝置的出貨量將於2020年突破6,000萬台。產值方面,高盛銀行研究指出,2025年VR軟、硬體產值將達800億美元;Digi-Capital更預估2020年全球VR與AR市場規模達1,200億美元。 看到此趨勢的興起,Facebook 、Sony、三星電子領先群雄,率先推出自己研發或是合作的VR頭戴型顯示裝置,隨後Mirosoft也公開進軍混合實境(Mix Reality)之軟硬體布局,而Google也宣佈能建有VR模式的手機系統規格「Android N」,並進一步發表「Day Dream」VR平台,以及搭配之顯示裝置與操作搖桿規格。 我國VR產業投入先驅以HTC為代表,於2014-2016年間積極推動其高階VR顯示裝置「Vive」之生態圈建置和發展,2016年更有民間業者連結,共同推動、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目前協會已有超過百位國內業者和專家加入,進

2017.04.18
2017.04.11

搶搭車聯網順風車 台灣企業整裝待發/林俊彥

根據MIC(資策會)的預估,2020年將有2億台聯網車輛在路上行駛,而全自動化的無人駕駛車預計在2030年將大量出現。此外,根據國際知名研究機構Frost&Sullivan分析,目前北美地區新出廠的車款已有一半具聯網功能,預計到2020年,北美聯網汽車滲透率將接近100%,屆時亞洲地區滲透率亦將超過45%,也讓智慧汽車與車聯網的商機成為市場熱議焦點。 在全球汽車產業有如此巨大躍進的過程中,台灣因軟硬實力兼具,還有高品質網路基礎建設、國民科技素養,加上適宜的國土面積,將有機會後發先至、迎頭趕上,讓車聯網發展快速普及,再度成為世界的模範與標竿。 台灣除了環境適合發展智慧汽車、車聯網,台灣廠商更有機會躍上國際舞台,前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過去曾分析,當每台車的電子比重愈來愈高,當汽車產業走向「IT化」(IT-ization),汽車和消費性電子商品的界線就愈來愈模糊,同時為「非傳統」的汽車供應鏈業者創造出商機,其中,對被稱為IT王國的台灣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我認為我們必須跳脫傳統汽車供應鏈的概念,以服務設計為主導的公司,從軟、硬、雲、網的整合

2017.04.11
2017.03.21

從巴菲特的購買行為 看精密工業的重要性/李家同

我們國家朝野都熱衷於一些所謂的高科技,比方說大家都喜歡談物聯網,可是很少有人認為國家應該發展精密工業。 我們不妨看看巴菲特前陣子買下的精密鑄造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 Corp(PCC),這家公司的專長是精密鑄造,客戶包含空中巴士、波音、勞斯萊斯以及通用電器,都用這家公司所鑄造的精密零組件。我們常常談到美國公司,都只會談到Microsoft、Google、Intel等等,對於美國的精密工業可以說是完全茫然不知。 鑄造是一個很古老而且基本的技術,在很多人心目中鑄造是黑手做的事。其實鑄造極為有學問,鑄造得不好就會有殘餘應力存在,這種零組件在新的時候沒有任何問題,時間一長,殘餘應力會使得零組件變形,不論當初零組件多麼精密,幾年以後就不精密了。如果一個機械設備用了這種零組件,穩定壽命就會很短,這種設備也就沒有什麼好的價值了。但是如何去掉殘餘應力,這幾乎是先進國家絕對保密的技術,各種不同的材料也就會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很難購買消滅殘餘應力的技術,必須自己做研究才能夠慢慢地累積經驗。 政府的工業基礎技術計畫就注意到鑄造的問題,也有很多的工程師在做殘餘應力的

2017.03.21
2017.02.21

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程世嘉

台灣對於新媒體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傳統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誌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紛紛宣示要成為「新媒體」;一些網路原生的新創公司,也直接以新媒體自居出現在網路上。但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我們在面對數位經濟的時候、又要以怎麼樣的架構來思考整件事情? 最近跟一位出版界的前輩聊天,對方感嘆出版業越來越難做,所以最近創業要做線上教育,我跟她說以前出版業是「販賣資訊」,對這個業界來說最重要的是擺脫這個思維,現在資訊不值錢了、網路上到處都是,要做的是「販賣體驗」,也只有販賣體驗可以賺得到錢,如果思維不改,說自己要做新媒體是很危險的。 新媒體沒什麼神祕的地方,只是大家常常把新媒體當成一個模糊的整體,所以很難去討論它。我把「新媒體」拆解成三個元素:「工具」、「載體」、「內容」來討論和分析,這也是我自己看待整個新媒體產業的方式,舉例來說: 工具:Google Analytics, Facebook, YouTube, SEO 工具, chatbot, AI 載體:手機、電視、PC、VR 頭套 內容:各種直播內容、錄播內容、短視頻、圖片、文字 這三個元素彼此交織在一起,就是新媒體

2017.02.21
前往第 頁 / 共12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