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盟委員會統計,建築佔歐盟總能源消耗的40%、二氧化碳排放的36%;為提高建築物能耗效率,歐盟提出《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EPBD)》,陸續導入建築能耗計算、建築能源護照、建築翻新獎勵、接近零耗能(Near Zero Energy Building, NZEB)等。為加快減碳速度,歐盟於今(2023)年提出的修正草案進一步要求2028年起,新建築須達淨零碳排。
根據歐盟委員會統計,建築佔歐盟總能源消耗的40%、二氧化碳排放的36%;為提高建築物能耗效率,歐盟提出《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EPBD)》,陸續導入建築能耗計算、建築能源護照、建築翻新獎勵、接近零耗能(Near Zero Energy Building, NZEB)等。為加快減碳速度,歐盟於今(2023)年提出的修正草案進一步要求2028年起,新建築須達淨零碳排。
2023.11.14
期待營建產業價值鏈催生的低碳宅/黃正忠
根據歐盟委員會統計,建築佔歐盟總能源消耗的40%、二氧化碳排放的36%;為提高建築物能耗效率,歐盟提出《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EPBD)》,陸續導入建築能耗計算、建築能源護照、建築翻新獎勵、接近零耗能(Near Zero Energy Building, NZEB)等。為加快減碳速度,歐盟於今(2023)年提出的修正草案進一步要求2028年起,新建築須達淨零碳排。
2023.11.14
2023.10.17
再論虛擬電廠的轉型定位與發展戰略/許志義
工業技術研究院於10月初舉辦「虛擬電廠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研討會」,聚焦於大型電廠不易興建,當前台灣允宜積極發展新興的虛擬電廠生態系。此一價值主張,與筆者2014年首度鼓吹虛擬電廠發展的重要性(註一),以及隨後一系列有關於此課題之評論(註二)。尤其,筆者最近在《經新聞》接連發表三篇文章提出的訴求(註三),前後呼應,頗為一致。
2023.10.17
2023.10.10
循環物流箱低碳嗎?/郭財吉
隨著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觀念的興起,很多永續專家,大都認為一次性包裝除了資源消耗外,也會產生許多溫室氣體(GHG)的排放。因此大力推動循環包裝。然而此論述大都缺乏科學方法的論述。循環包裝會增加額外的環境衝擊,包括貨運卡車的噸數增加、包裝本體重量的增加、逆物流的距離增長,循環後包裝箱需要進行清潔,及循環效率。因此循環包裝真的低碳嗎?
2023.10.10
2023.10.03
達成淨零排放所需的科技創新/鄭名山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算,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將是人類控制全球溫升的最後機會,否則進入22世紀,全球溫度仍將不斷上升,最終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也因此全球主要國家都已宣示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國際品牌大廠例如蘋果、微軟等也紛紛要求全球供應鏈減碳,歐盟展開碳關稅機制等措施,也因此讓身處全球供應鏈一環的台灣產業界快速面臨減碳壓力。然而根據最新各國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的自願減量承諾,累計至2030年之前全球的碳排放仍將持續增加,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似乎越來越困難。
2023.10.03
2023.08.08
我國儲能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吳再益、吳霽庭
為同時達成淨零排放及供電穩定之目標,導入儲能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參考國際上電業發展經驗,儲能系統之運用主要以發電端、用戶端及電網端為主。儲能於發電端可協助尖離峰轉移,有效協助發電設備出力平滑化,更可進一步透過儲存電力之行為,舒緩釋放饋線容量;儲能於用戶端可透過需量反應行為,靈活調配負載與儲能,智慧運用並減少用戶之電費負擔;儲能於電網端則主要提供輔助服務,更可進一步協助電能轉移或需緩區域壅塞情形。
2023.08.08
2023.07.25
全球暖化下興起的氣候訴訟/黃正忠
與KPMG各國同事線上會議時聊及最新大事,幾乎不約而同直指各國高溫累破紀錄的共同現象,從今年3月至7月直達單月恐創最熱紀錄的高點。4月27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偵測的數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百萬分之427.6(即427.6ppm),較前一年增加5ppm,快速直逼暖化1.5度C的430ppm。4月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422.73ppm,世界氣象組織WMO在5月份表示在2027年之前,估計有66%的機率會觸及暖化1.5度C,比2022年估計的50%快速升高。這不是危言聳聽,實際數字顯示2023年3月的地表均溫較1880-1920工業化前暖化1.48度C,而2023年3月是1880年來第二高溫的3月份。
2023.07.25
2023.07.04
從配電系統操作者(DSO)談分散式電源發展/許志義
隨著全球分散式電源快速興起,以及兼具小型綠能生產者(Producers)與電力消費者(Consumers)雙重身份的「產消者(Prosumers=Producers+Consumers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註1)。在此種新興綠電架構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帶有間歇性特質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搭配著儲能系統、電動車、需量反應等,已散落在各行各業各角落,形塑出電力系統的新風貌。這是不可阻逆的永續新浪潮,對於「淨零轉型」是好事一樁。
2023.07.04
2023.06.06
小水力發電現況與挑戰/游景雲
我國在2016年提出能源轉型政策,訂定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風力發電設置目標 6.9 GW(陸域1.2 GW、離岸5.7 GW)、水力發電裝置容量目標達 2,150 MW。在2022年也公布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能源轉型也居四大策略之首要,也規劃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在2030將達到40-80GW以上,離岸離岸風電裝置量則目標為 40-55 GW。以國內目前慣常水力發電容量2094MW、相較於過去108年2092MW,未來目標2150MW,在國家長期的計畫中,水力發電的角色並不吃重。
2023.06.06
2023.11.14
期待營建產業價值鏈催生的低碳宅/黃正忠
根據歐盟委員會統計,建築佔歐盟總能源消耗的40%、二氧化碳排放的36%;為提高建築物能耗效率,歐盟提出《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EPBD)》,陸續導入建築能耗計算、建築能源護照、建築翻新獎勵、接近零耗能(Near Zero Energy Building, NZEB)等。為加快減碳速度,歐盟於今(2023)年提出的修正草案進一步要求2028年起,新建築須達淨零碳排。
2023.11.14
2023.10.17
再論虛擬電廠的轉型定位與發展戰略/許志義
工業技術研究院於10月初舉辦「虛擬電廠發展趨勢與應用案例研討會」,聚焦於大型電廠不易興建,當前台灣允宜積極發展新興的虛擬電廠生態系。此一價值主張,與筆者2014年首度鼓吹虛擬電廠發展的重要性(註一),以及隨後一系列有關於此課題之評論(註二)。尤其,筆者最近在《經新聞》接連發表三篇文章提出的訴求(註三),前後呼應,頗為一致。
2023.10.17
2023.10.10
循環物流箱低碳嗎?/郭財吉
隨著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觀念的興起,很多永續專家,大都認為一次性包裝除了資源消耗外,也會產生許多溫室氣體(GHG)的排放。因此大力推動循環包裝。然而此論述大都缺乏科學方法的論述。循環包裝會增加額外的環境衝擊,包括貨運卡車的噸數增加、包裝本體重量的增加、逆物流的距離增長,循環後包裝箱需要進行清潔,及循環效率。因此循環包裝真的低碳嗎?
2023.10.10
2023.10.03
達成淨零排放所需的科技創新/鄭名山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算,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將是人類控制全球溫升的最後機會,否則進入22世紀,全球溫度仍將不斷上升,最終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也因此全球主要國家都已宣示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國際品牌大廠例如蘋果、微軟等也紛紛要求全球供應鏈減碳,歐盟展開碳關稅機制等措施,也因此讓身處全球供應鏈一環的台灣產業界快速面臨減碳壓力。然而根據最新各國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的自願減量承諾,累計至2030年之前全球的碳排放仍將持續增加,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似乎越來越困難。
2023.10.03
2023.08.08
我國儲能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吳再益、吳霽庭
為同時達成淨零排放及供電穩定之目標,導入儲能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參考國際上電業發展經驗,儲能系統之運用主要以發電端、用戶端及電網端為主。儲能於發電端可協助尖離峰轉移,有效協助發電設備出力平滑化,更可進一步透過儲存電力之行為,舒緩釋放饋線容量;儲能於用戶端可透過需量反應行為,靈活調配負載與儲能,智慧運用並減少用戶之電費負擔;儲能於電網端則主要提供輔助服務,更可進一步協助電能轉移或需緩區域壅塞情形。
2023.08.08
2023.07.25
全球暖化下興起的氣候訴訟/黃正忠
與KPMG各國同事線上會議時聊及最新大事,幾乎不約而同直指各國高溫累破紀錄的共同現象,從今年3月至7月直達單月恐創最熱紀錄的高點。4月27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偵測的數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百萬分之427.6(即427.6ppm),較前一年增加5ppm,快速直逼暖化1.5度C的430ppm。4月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422.73ppm,世界氣象組織WMO在5月份表示在2027年之前,估計有66%的機率會觸及暖化1.5度C,比2022年估計的50%快速升高。這不是危言聳聽,實際數字顯示2023年3月的地表均溫較1880-1920工業化前暖化1.48度C,而2023年3月是1880年來第二高溫的3月份。
2023.07.25
2023.07.04
從配電系統操作者(DSO)談分散式電源發展/許志義
隨著全球分散式電源快速興起,以及兼具小型綠能生產者(Producers)與電力消費者(Consumers)雙重身份的「產消者(Prosumers=Producers+Consumers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註1)。在此種新興綠電架構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帶有間歇性特質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搭配著儲能系統、電動車、需量反應等,已散落在各行各業各角落,形塑出電力系統的新風貌。這是不可阻逆的永續新浪潮,對於「淨零轉型」是好事一樁。
2023.07.04
2023.06.06
小水力發電現況與挑戰/游景雲
我國在2016年提出能源轉型政策,訂定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風力發電設置目標 6.9 GW(陸域1.2 GW、離岸5.7 GW)、水力發電裝置容量目標達 2,150 MW。在2022年也公布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能源轉型也居四大策略之首要,也規劃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在2030將達到40-80GW以上,離岸離岸風電裝置量則目標為 40-55 GW。以國內目前慣常水力發電容量2094MW、相較於過去108年2092MW,未來目標2150MW,在國家長期的計畫中,水力發電的角色並不吃重。
2023.06.06
2023.04.25
製造部門「以大帶小」撬動產業永續轉型動能 / 吳再益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抑制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全球共計超過130個國家公布或正研擬淨零排放目標,其排放量合計約占全球排放量88%。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蔡英文總統亦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各界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歷經一年的共識凝聚,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2023.04.25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