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3.24 國際貿易
突破兩岸經貿與區域整合困境的挑戰與契機 / 李淳
分享至: 
2015.03.24 國際貿易
突破兩岸經貿與區域整合困境的挑戰與契機 / 李淳
分享至: 
作者: 李淳 / 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 及 RTA 中心副執行長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2014年底選舉結果改變了國內政治版圖,而2016亦有總統大選。很多人都擔心2015將是選舉考量重於一切的一年,因此兩岸與其他經貿自由化的工作,原地踏步已是最好的局面。


但是放眼未來一年,陸韓自貿協定(FTA)已完成草案,年底生效應很合理。美國歐巴馬政府若處理得當,也可能在2015下半年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東協十加六(RCEP)協定雖不被看好,卻也預計在2015年底完成談判。這二個旗艦型區域整合集團都可能從第2016下半年開始,接受第二梯次的報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原地踏步就等於向後倒退。


但要如何向前邁進?眾所週知,在國際政經現實下,台灣要加入這些經貿整合賽局,很難迴避「北京防線」。過去政府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的目標之一,就是創造出條件能擺脫北京防線。不過兩岸經貿正常化本身具有政治與社會的風險與成本,而且自從太陽花學運後,社會感覺這個成本大於加入區域整合的利益。這個問題不解決,想快步追上各國腳步將很困難。也就是說,台灣內部必須重新檢視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的意義與影響,並重新尋找新的可行路線。其中二個可能的關鍵,一是加速完成加入TPP的準備,一是重建社會對經貿自由化的信心。


台灣加入TPP,一樣無法完全迴避北京防線。但若台灣加入TPP符合美國之政經利益,美國或是少數可能具有改變前述各國慣例的國家。因此台灣一方面必須證明加入TPP為美國及其他夥伴的價值(以及不加入對區域的影響),他方面應力求準備工作無懈可擊,以提供美國與北京力爭的理由。此外若能成功加入TPP,亦可能回過頭來提升台灣內部對於推動兩岸經貿協議的信心。然而加入TPP最大的挑戰,可能不在關稅消除而在於各種法規及體制改革,因此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準備,無法等到2016年。


又對於洽簽兩岸協議及FTA的參與程序而言,「談判前」與「談判中」二階段的參與程序,是我國現行制度下較為欠缺的部分。雖然在我國憲政體制下,洽簽協定之權限在於行政部門,惟提升產業、公民及立法部門參與對外洽簽FTA程序之程度,除了有助於擴大FTA談判考量之面向外,亦可使行政與立法部門在對外談判分工上獲得平衡,同時藉由談判過程中之國會及產業參與,降低簽署協定在事後遭到產業、社會或國會反對的風險。但於此同時,洽簽經貿協定之作業流程有必要保留一定彈性,使行政部門得因應不同貿易對手國之協商方式需求。


多年來台灣歷經多次開放的洗禮,產業競爭力有目共睹,因此近日來的爭議,與其說是反自由化,不如說是對兩岸的下一步、政府的執行方式、財富的分配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等議題的反思。因而積極回應各界的關切,以更為透明、包容的方式重建信心與支持,才是台灣在經濟整合落後的情況下突圍的關鍵。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