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9.01 產業與科技
全球股災的啟示與因應 / 譚瑾瑜
分享至: 
2015.09.01 產業與科技
全球股災的啟示與因應 / 譚瑾瑜
分享至: 
作者: 譚瑾瑜 / 台灣經濟研究院 兩岸發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今(2015)年8月下旬由人民幣貶值引發的全球股災,不但讓全球股市經歷8月24日的黑色星期一,亦引發全球股民一陣恐慌。此波全球股災,讓全球見識到中國大陸匯改政策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亦讓美國及其他各國將中國大陸邁入新常態列為未來經濟政策的考量重點之一,重新省思全球經濟當前真正的樣貌。台灣應當將此次全球股災當做警惕,正確解讀中國大陸經濟走向,預先做好準備。


中國大陸自去年年底表示中國大陸將進入新常態之後,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7%,低於往年經濟成長水準,在7月內外需及股市不振之下,8月11日宣布放寬人民幣匯率區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立即重貶近2%,加入亞洲競貶行列,也引發中國大陸經濟恐低於7%的疑慮,反應靈敏的全球股市因而一觸即發。


持平而論,此次中國大陸採取人民幣貶值緩和在亞洲貨幣競貶的壓力,一方面在匯率改革上是朝向市場化的正確方向,應當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在短期內,則有助於當前中國大陸欲振乏力的出口成長,透過人民幣貶值穩定經濟成長目標,事實上亦有助於全球經濟不振情況。


然而,中國大陸上半年密集採取多次降準及降息之寬鬆貨幣政策,已出現政策效果降低的隱憂,充分體現投資者對於中國大陸進入新常態的隱憂,以經貿自由化調結構的信心恐將受到衝擊。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不若以往的現況,加上全球經濟尚未復甦,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振,各國出口成長皆不理想。台灣在外需不振的狀況之下,短期當然可以藉由匯率貶值提升出口競爭力,然而並非治本之道。台灣需要正視中國大陸未來持續調結構時,對全球及台灣經濟所可能產生的衝擊。


首先,在商品貿易出口不若以往之下,除了分散市場、尋求一帶一路商機之外,台灣應當思索以擴展服務貿易出口方式,補強台灣商品貿易動能缺口,包括積極參加TiSA、儘速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拓展中國大陸服務業市場、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促進服務貿易出口能量。


其次,台灣應當儘速落實生產力4.0,加快台灣產業升級的腳步。台灣所提之生產力4.0,除了針對台灣電子產業後有追兵的狀況提出提升技術的具體政策之外,找出帶動下世代生產力經濟主軸更是當務之急。


台灣可效法德國工業4.0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方式,思索經濟在生產力4.0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智能化促進台灣產業全面升級,因應日趨嚴峻的國際出口競爭環境。


再者,除了既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台灣需要培養新業態產業。考慮台灣優勢及就業需求,台灣可以將綠色、智慧、華文作為思考核心,結合高科技產業技術、傳統產業技能與傳統技藝文化,在低碳及綠能、醫療及新農業、生物經濟、循環經濟、防災工程、智慧城市、銀髮產業、物聯網等方向進行思考,並搶攻華文數位,擴大文創產業發展。


最後,有鑑於全球經濟復甦尚未明朗,擴大內需市場仍有其必要性,台灣應在吸引高階技術人才及擴大內需市場的考量之下,評估提出技術及投資移民政策的可能性,提高台灣消費需求,活絡台灣內需市場。如此台灣經濟才能在拓展服務貿易維持出口動能、提高技術水準及智能化根留台灣、發展新業態產業,以及引進技術及投資移民促進內需等策略之下,在下一波經濟復甦之前穩定成長。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