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2.04.12 能源
國際淨零排放趨勢 台灣產業的危機與轉機/林志勳
分享至: 
2022.04.12 能源
國際淨零排放趨勢 台灣產業的危機與轉機/林志勳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林志勳/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策略長

▲美國、歐盟和英國在內占全球90%GDP國家均已承諾到 2050 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同的全球2000大企業中有417企業宣示淨零排放目標。

隨著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不僅早在轄內向高碳排產業徵收碳費或碳稅,更將開始執行邊境碳調整(Border Carbon Adjustment, BCA),已管制進口商品碳排放量,期望利用企業與貿易手段,使全球經濟脫碳。

BCA是一項環境貿易政策,其包括碳邊境稅(根據溫室氣體排放量徵收進口關稅或出口退稅)、進口商購買強制性排放配額與產品碳排放標準等三種可能型態。目前歐盟已經提出BCA計畫,將於2023年對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等五大產業實施碳邊境稅制度,2026年開徵碳關稅。歐盟提出BCA計畫後,英國、美國、日本與加拿大等國則研議跟進。由於歐盟等五個經濟體2020年進口額占全世界貿易量44%,顯示出BCA對全球貿易影響將會逐步加深。

我國為出口導向經濟體,國際BCA政策趨勢,對仰賴出口的台灣產業是危機也是轉機,端視企業本身產品單位碳放量而定。若我國企業產品單位碳排放量高於全球平均值,則在全球供應鏈去碳化的趨勢下,將面臨被供應鏈淘汰的危機。渣打銀行2021年對全球 400 家跨國公司淨零轉型進行調查,有67%跨國公司表示,要求供應商降低碳排放量是他們邁向淨零目標的第一步。78%跨國公司表示,將在 2025 年前將把減碳成效不佳的供應商替換掉,甚至有15%跨國公司表示,已開始執行供應商的汰換。

面對被排除在既有供應鏈危機,我國企業需要在投入端,透過擴大使用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循環材料等方式,降低產品單位碳排放量,在產出端,開發低碳產品,引導綠色消費,提高低碳產品營收占比。透過投入與產出雙轉型,以因應全球供應鏈去碳化的趨勢。

若我國企業產品單位碳排放量遠低於全球平均值,則BCA政策趨勢,將有助於我國企業跳脫以往低價競爭紅海市場,進而成為全球領導企業綠色供應鏈成員。不過,國內企業也需注意歐盟等的BCA制度立法,由於運輸排碳量相對進口商較低,有助於提升本地企業的綠色競爭力,提高對我國產業競爭強度。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21 年提出《全球能源部門2050淨零排放路徑》指出,2030年後減碳量需依賴目前仍僅在示範或原型階段技術開發方能達成,而這些創新技術的開發,將是我國產業發展的機會,我國應可評估國際減碳技術發展趨勢,聚焦在我國具有優勢或潛力的新興技術,透過技術研發、營造內需市場、完善相關支援產業等方式,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的動能。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