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0.05.12 產業與科技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挑戰與作為/譚瑾瑜
分享至: 
2020.05.12 產業與科技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挑戰與作為/譚瑾瑜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譚瑾瑜/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COVID-19疫情迄今造成全球重大傷亡,臺灣雖然幸運地在疫情防守上表現亮眼,然而各國被迫祭出封城降低感染機率所引發的企業倒閉及失業飆升後,全球經濟大受影響,以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為例,今年全球經濟恐大幅衰退3%,不但創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差情況,倘若疫情未在下半年消退且抗疫限制措施無法逐步解除,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還有可能再度下調。
 


譚瑾瑜/台經院研究九所所長

 

面對世界經濟不振可能帶來的外需疲軟,除了做好短期融資、減稅、補助等緊急紓困方案、防範金融市場大幅震盪之外,三大後疫情時代的中長期經濟挑戰宜提早因應。
 

首先,疫情凸顯當前全球供應鏈極易因物流體系中斷而斷鍊的危機,原本美中貿易衝突已經考慮轉移陣地生產的跨國企業,在疫情發生後,更堅定各國及跨國企業移轉及重組供應鏈決心。
 

美國銀行2020年4月的報告顯示,北美跨國企業已有六成七將考慮把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並提到疫情加速在陸外商外移的速度。另外,中國大陸歐盟商會和德國海外商會大中華區聯盟共同發布的COVID-19疫情對歐洲在華企業業務影響聯合調查亦顯示,近半數受訪廠商表示,由於物流干擾、缺工以及供應短缺造成生產延遲,使得企業面臨重新思考投資決定之挑戰。
 

台灣在此波全球供應鏈變化的過程中,自身優勢極有可能引入世界頂級企業進駐投資,但與中國大陸分工縝密的產業亦應著手鞏固自身競爭力。政府若能協助台灣半導體、資通訊及其他國際布局產業維繫其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地位,促進垂直整合以強化台灣產業鏈結程度,運用跨領域產業強項整合,鼓勵以大帶小拓展國際市場,將可進一步確保台灣在全球各產業供應鏈之關鍵角色。
 

其次,建構數位貿易環境及協助產業數位轉型,掌握數位時代商機。疫情雖使各國消費疲軟,卻促進電子商務和外送平台商機,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曾於二月發布對會員廠商的調查結果,表示電商、網路服務、金融支付等業者的訂單數或營收數字反因疫情而成長。另一方面,美國近年致力於減少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數位貿易的限制與障礙,已將數位貿易規範推至北美洲及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今年也會持續推動全球朝向高標準的WTO數位貿易協定邁進。
 

因此,在近期全球無法完全脫離疫情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數位拓展貿易,進行數位轉型創造新興產業,並協助中小企業及新創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並進行數位轉型,降低失業率並進而創造新形態就業機會,都是因應後疫情時代的具體作為。
 

最後,政府應持續做好因應美中經貿衝突的作為,降低臺灣產業所受到的衝擊。雖然第一階段美中經貿協議於年初完成,然而五月初傳出美方對於中方處理疫情不力,正研擬包括關稅在內的報復措施,而美國貿易代表署聲明亦指出,儘管當前發生全球衛生緊急情況,但雙方完全期待能夠及時履行協議規定的義務。第一階段美中經貿協議第六章擴大貿易中,規定中國大陸兩年內需擴大自美採購和進口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和服務不少於2千億美元,在疫情影響之下,達標有其困難度。
 

此外,美國商務部為防止中國大陸透由民間供應鏈或偽裝民用方式取得發展軍事用途技術,於四月底發布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國大陸則提出網絡安全審查辦法,6月1日起賦予主管機關得以審查並禁止可能危害國家安全之進口軟硬體產品,其中包含半導體產品在內。上述美中雙方防堵科技流出的出口管制行為,極可能引發新一輪美中經貿衝突。也因此報載IMF總裁近日呼籲美國及中國大陸切勿再度引燃貿易戰影響全球經濟復甦,未來是否再起爭端令人堪憂。政府應隨時掌握廠商因應情況,將衝擊降至最低。
 

疫情之後,盼政府可以突破全球經濟的三大挑戰,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建構數位貿易環境及協助產業數位轉型以掌握數位時代商機、帶領企業走過美中經貿衝突。並在後疫情時期,持續照護全國民眾就業機會及企業國際競爭力。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