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政府如何因應疫情後全球經濟版圖重整/王健全
分享至: 
政府如何因應疫情後全球經濟版圖重整/王健全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此次COVID-19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產業發展的版圖、企業的經營模式,乃至政府的治理能力,這些趨勢的改變及因應,都值得我們正視。尤其,在疫情肆虐後有幾個重大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注意。
 


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第一,去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生產分工的結果,不少國家把製造都委外生產,到了疫情嚴重時,口罩、酒精、防護衣、民生物資等都付之闕如。再者,為了尋求比較利益委外生產,供應鏈拉的太長,在全球航運、物流重創之際,導致斷鏈或成本大幅攀升的危機。
 

第二,去實體化:在消費者不能出門、不能出國的情況下,宅配、電商、外送餐飲、遠距教學、遠距醫療、視訊會議、線上遊戲蔚為趨勢,也加速了電商、虛擬經濟、平臺經濟的推動。
 

第三,去官僚化:國家治理的效率,攸關國家競爭力至鉅。若干國家防疫缺乏經驗、平臺,或是政府管理的螺絲鬆了,造成防疫破口,國家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第四,去弱留強:新冠肺炎後,對個人、企業、國家有優勝劣敗的意涵。以個人為例,平常培養身體健康,增加免疫力;平常有儲蓄,增加財務的免疫力;以及正向思考有利獨處、隔離有正向思考的能量。就企業而言,不過度擴張,能堅守公司核心競爭力,同時能在危機時轉變經營策略,和掌握新的契機,才有生存、競爭的本錢。在國家方面,國家的治理能力,如防疫動員能量、物資的籌措、財政收支的管理,才有能力在短期內提出大規模的紓困方案,展現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至於政府如何因應此一去全球化、去實體化、去官僚化、去弱存強的趨勢呢?
 

第一,在因應去全球化的趨勢下,協助企業因應供應鏈的重整。在供應鏈重整過程中,政府應有協助廠商落地策略。例如透過經貿運籌基地的推動,在東南亞目標市場建立倉儲、發貨、展示中心等,協助中小企業可以在新南向國家突破通路、供應商的障礙。再者,委外的安全戰略物資,如口罩、酒精、醫療衛生產品、民生物資等,都應該有安全產量、存量的觀念,並建立跨部會資訊流通、资源整合平臺。
 

第二,透過數位轉型來回應去實體化的趨勢。不管在紓困、融資,以及後續的振興計畫,政府都應融入數位轉型的思考。政府轄下的財團法人研究機構也應轉型,提供部分支援功能(例如智慧製造、外送平臺軟體、遠距教學、視訊會議軟體研發等),協助防疫(疫苗、檢測試劑的開發等),以及企業的數位轉型。
 

第三,在因應去官僚化的趨勢上,政府在此次防疫的有為有守,也成為世界國家的典範。可以考慮把篩檢試劑、防疫平臺、管理經驗的SOP,口罩、防護衣、酒精的生產與分配管理經驗,以及醫衛產品、民生物資的管控,做成一個資料庫平臺,未來甚至可以輸出,展現臺灣成為防疫大國的能量。此外,如何善用臺灣在這次防疫所建立的品牌,推動醫療、生技產品,乃至相關產業的發展,亦值得正視。
 

第四,去弱留強的因應。財政收支攸關政府紓困融資的能力;抗疫的管理能力、平臺,攸關政府鎖國、封城的執行力;全民健保也攸關民眾及政府抗疫的整備能力。因此,財政收支的有效管理、全民健保財政窘境的改善,以及此防疫管理的經驗與平臺的建立,將左右未來國家的治理能力。此外,防疫的下半場為政府對企業紓困、融資、振興經濟,使經濟回到常軌能力的考驗,也值得政府審慎因應。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