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1.05.18 產業與科技
國家創新體系也該與時俱進/詹文男
分享至: 
2021.05.18 產業與科技
國家創新體系也該與時俱進/詹文男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以產政學研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基礎研究良窳,一直以來備受各國政府的關注。而觀察全球主要國家的創新研發體制可以了解,大部分的知識創新來源多以大學及研發機構為主,配合以健全的產業發展環境,許多創意得以源源不斷的出現。而由於歐美等國之大學及研究機構與其產業界緊密結合,因此其研發標的選擇、研發的執行與銜接,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成果與績效相對較佳,而這個緊密結合的體系,除了大幅降低可預見的風險外,也更即時的契合產業與市場的需求,當然也促成了創業行為的蓬勃發展。

 

事實上台灣過去資訊電子產業的高度發展即受益於配合當時環境所需要的國家創新研發體制。就產業端而言,當年產業規模尚小,本土傳統電子廠商亟思轉型升級,需要技術及人才,個人電腦市場的快速成長更帶來許多創業的機會,只要有創意與技術就有機會成功。

 

 

過去大學培養出許多的資訊電子方面人才,部分至外商歷練後轉戰本土廠商或新創,而也有更多至國外深造,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國投入產業或創業,提供了產業所需的大量人才與技術。


此外,政府所屬的許多研發法人,如工研院、資策會、高雄金屬研究中心等等經濟部所屬的財團法人與產業的緊密合作,加上創業投資產業的興盛,帶動整體創業風潮。同時在政策與法規上,政府也提供各項的租稅獎勵優惠,如股票面額課稅等誘因下,造就台灣個人電腦產業的盛況與奇蹟。

不過,現今環境已大不相同,從市場面而言,擅於製造的台灣代工體系急迫需要轉型;而就產業面來說,台灣高科技產業今非昔比,一些廠商研發經費都比政府研發法人高出許多,研發能力及國際研發網絡都比大學及研發法人更強更綿密;而大學受困於法規及僵固的薪資體系,無法招聘卓越的國際人才,難以有突破性的知識創新,技術也不容易商品化及產業化,更遑論與台灣頂尖及領導企業做銜接。

因此,包括大學、研發機構,政府的相關法規措施等等國家創新體系組成的要素,都需要重新進一步檢討與盤點,資源也應重新部署規劃。舉例而言,目前各部會都有所屬的研發機構,包括科技部、經濟部、國防部、農委會…等等,年度配置的總經費也有數百億,如何整合分工,配合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擬訂目標與方向,才不會重複浪費,而且都投入在產業已有已會的技術項目的研發。

綜言之,國家資源有限,不能甚麼都想做,應選擇與聚焦進行深耕。亦即應分析各產業所遭遇的根本問題,嘗試找出國內所欠缺的關鍵基礎技術項目進行研發與技術深耕並生根,透並過整合與分工,與時俱進國家創新體系,才有機會突破現狀,再創產業高峰!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