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1.12.21 產業與科技
增加民眾幸福感的策略/王健全
分享至: 
2021.12.21 產業與科技
增加民眾幸福感的策略/王健全
分享至: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根據未來4年每年GDP成長2.5%的假設,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年(2020)推估2024年蔡英文總統卸任前,台灣的人均所得可達3萬美元。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到了今年,台灣因為新台幣升值的結果,人均所得已真正突破3萬美元所得。不過,一般民眾卻對3萬美元的人均所得感受不強,原因有以下幾個。

 

其一,產業發展兩極化:高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電子資訊業、雲端、資安等產業)表現一枝獨秀,股票的表現也相當優異,企業主和員工都荷包滿滿。反之,若干傳統產業,尤其是下‍游的金屬、塑膠、民生產業等,還有跨境的觀光服務業等,表現不盡理想。尤其是中小企業資源少,受COVID-19的肆虐,更面臨紓困、營收短少的困境。

其二,社會的M型化:COVID-19之後,各國為了挽救經濟危機,紛紛採取貨幣寬鬆政策,這些寬鬆的貨幣多數流入股市、房地產、原物料市場。房市的飆漲,讓中低收入戶買屋的壓力更大,租金也隨之上漲,租屋的壓力也大增。而股市的上漲,對有資金的高所得者相對有利,中低收入者的剝奪感也更大。此外,根據最近金融研訓院的調查發現,台灣有3 成的家庭財務脆弱,甚至有3成的家庭沒有任何儲蓄,也凸顯了台灣M型社會的嚴重性。

其三,公司薪水的M型化:由於教育改革政策,讓台灣90‍% 以上的高中生都投入專上教育,且畢業以後多數投入服務業,但服務業在內需市場小,自然無法提供高薪給專上畢業生。

至於如何讓民眾對人均所得3萬美元有感呢?首先,應解決產業發展兩極化的問題。台灣的優勢在高科技,因此如何讓高科技可以擴散到傳統產業,加值這些產業的利潤率,才有為員工加薪的本錢。同時,政府應該將較多的科技資源用於擴散高科技至傳統領域之上。

其次,加速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台灣目前因應熱錢投入房市、股市的泡沫,主要採取圍堵的措施。但各國貨幣政策的寬‍鬆方興未艾,加上大量台商海外資金的匯回,更加深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應該採取疏導的方式,將資金一則導入創投基金,投資新創企業,但政府必須有配套的公司或個人投資創投基金獎勵機制或租稅誘因。二則,責成服務業主管部會的鬆綁產業化,將過剩資金導入資產管理、長期照護、都市更新、雙語教育、國際醫療等領域。使上述領域的投資金額擴大精進商業模式進而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使其從業人員有感。

再者,透過跨部會的政策協調,壓抑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房地產價格的飆漲,一般民眾、年輕人的被剝奪感更形嚴重,薪水的漲升,趕不上房價的上漲,自然對經濟成長無感。因此,跨部會協調、整合,設計工具壓抑房價的上漲有其必要。

另一方面,設計誘因加速大學的退出,才能真正解決青年低薪的問題。配合誘因,鼓勵經營不善的大學退出,讓更多青年人投入製造領域,才能真正解決低薪的問題。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