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國家研發體系的重建構/詹文男
分享至: 
國家研發體系的重建構/詹文男
分享至: 
作者:詹文男/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近來因選舉政治引發的議題不少,尤其國家研發法人與地方縣市候選人之間的爭訟,更是令人矚目,且引發多方的辯論。正反雙方都以對自己有利的角度進行陳述,也對對方的瑕疵進行放大鏡檢視,加上各自支持群體及網民的助陣,更讓外人看的眼花撩亂。

 

而在彼此的論戰中,不乏針對目前國內許多研究法人機構定位不明、績效不彰且組織弊端叢生的見解與評論,甚至許多研發機構為求生存,各類型專案都想方設法爭取,似乎已忘了原來設立的使命與初衷。

 

持平而論,所謂「我思故我在」,相信所有國家級研發法人當時所以成立而存在,是經過當時主政者深思熟慮所做的決策,絕對有其時代背景與脈絡,也有其應該執行的任務與使命,而在其發展的階段過程中,更有其對產業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我們不應該忽略的。

 

但不可諱言,從組織的成長永續而言,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這些機構很多都成為「我在故我思」,亦即因為機構已經存在,也有這麼多人的生計要維持,在不能關門的前提下,「我」就要思考如何活下去,生存已經比使命更為重要,因此才會千方百計爭取各種預算,甚至與自己研發定位與使命不符的專案也要爭取與執行。而這些政府專案預算,不僅法人之間互相競爭,公協會、企業,甚至大專學校,也加入競逐的行列,標案的輸贏,以及是否獲得政府的專案補助,難免就造成各種矛盾與衝突。

 

而更挑戰的是,因為環境改變所帶來新的產業技術需求,很多都是同一批團隊,因為原本的專案預算被刪除,而迅速轉過來爭取這些新的研發預算,亦即這些新專案需求本非其專長,但為了爭取預算而不斷轉換跑道,研發成果績效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從同一專案,有許多法人都可以來爭取,而且每個組織都表示其在這領域有特殊專長,可見一斑。

 

我們認為研發法人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產業結構型態而言,仍有存在的必要,但絕對需要重新的整合與重構,以面對未來的新常態。尤其面臨現今台海情勢、中美對峙、高通膨及疫情仍有威脅等嚴峻情勢。

 

 

因此,如何配合總體環境的變化,重新評估、盤點、整合、甚至整併,以建構適應未來產業變化所需的國家研發體系,攸關臺灣產業是否能夠順利轉型升級。這不僅包括經濟部轄下的如工研院、金屬研發中心、紡織所、商研院、食品所、生技中心、車輛中心等機構,也應涵蓋各部會的研發法人,如數位部的資策會、教育部下的各大學、國科會的國家實驗研究院、農委會的農業科技研究院、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總統府所屬的中央研究院,這些單位年度總經費高則百億,有些也有數十億,合計研發資源相當可觀,若能整合分工,配合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擬訂目標與方向,才不會重複浪費。

 

 

綜言之,國家資源有限,應該選擇與聚焦。建議政府分析各產業所遭遇的根本問題,嘗試找出產業所欠缺的關鍵基礎技術項目,並透過重新打造的國家研發體系來深耕並生根,才有機會突破現狀,再創產業高峰!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