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2.21 水資源
台灣水資源現況面臨挑戰/游景雲
分享至: 
2023.02.21 水資源
台灣水資源現況面臨挑戰/游景雲
分享至: 
作者: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水工試驗所主任/游景雲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國人對於兩年多前的百年大旱記憶猶新,當時因為前一年沒有颱風登陸,整體降雨狀況不佳,全國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限水、停耕等情況,相當程度地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及國人的生活,而去年冬末至今年春天,類似情況又再度發生,南部雨量創近30年新低,高屏溪攔河堰流量也為歷年同期最低紀錄。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水資源現況與面臨的挑戰為何,未來該何以因應,實際上應該務實地去思考檢視各項政策作為。

 

水資源管理概念上主要為調豐濟枯,時間上是將汛期的水儲存下來供枯水期使用,空間上則將水源透過水利設施進行調配,達到水資源有效利用。臺灣年平均降雨雖高,但豐枯水期降雨量懸殊,豐枯比約8:2,加上地形因素難以滯蓄水資源,大概六成的水量仍是流入大海,二成二左右蒸發,利用率僅有約一成八。而用水來說,河川引水約四成多,地下水抽水佔三分之一、而水庫供水約為四分之一,而使用端主要仍是農業七成、民生兩成、工業一成。

 

數字隱含著些弦外之音,雖然工業僅佔一成,然而隨著人口減少,節水效率增加,民生用水每年變動不大,長期略成下降趨勢,而農業用水則是逐年持續減少,但工業用水則是隨著國家產業發展方面持續攀升,每每有新設工業區的需求,政府為顧及經濟考量,則需竭力克服用水問題,較缺乏常提及的「以供定需」精神,仍採「增供應需」為主軸。

 

過去政府自2017年起,定調以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策略推動各項水資源建設,近年加入管理一項作為五大經理策略,整體上符合現代用水管理的精神,也實際協助台灣度過了數次嚴重的挑戰。然而有些部分可以再加以省思。開源部分,海淡、再生水均為科技造水的重要項目,水利署目前在全台規劃11座再生水廠及6座海水淡化廠,兩者皆是高耗能新興水源,除初期建置成本偏高外,後期運作也持續需要大量資源,台灣能源也存在相當危機,所以在平、豐水年若能有足夠傳統水源似乎不宜作為主要供水來源,但建置後不加以使用也實則浪費,雖說有備無患,但設施定位、此間利弊仍待斟酌。

 

農業節水也為相當受到注目的議題,近年積極發展智慧灌溉技術以節省水資源,過去在嘉南灌區進行試驗,透過加強灌溉管理搭配精進灌溉技術,具稱可節水達到三成,然而,各灌區實際操作是否能達節水比例能有待觀察,另外節省下來的農業用水,是應該保留作為其它非灌區之農業供水,或者可以移至其它標的使用,也牽涉到國家政策與價值選擇,在在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政府在百年大旱應變上,以多找水的策略進行了許多多元備援水源開發方案,如新鑿及整備抗旱水井、像是緊急海淡、運用建築工地地下水、回抽下游可用餘水等,採用創新思考作為以降低枯旱缺水對社會產業衝擊,頗受肯定,不過,部分作為效果事後發覺不如預期,對國家而言所費不貲但成效有限,有回頭檢視成本效益的必要。

 

伏流水在台灣整體的規劃藍圖上,未來角色更加重要,在廣為宣傳下,社會對其均抱持相當正面的態度。在水文上,地表地下水資源均為一體,取用伏流水下對於地下水之補助量、下游河川的逕流量,也難說全無影響,以水量而言,豐水期取用伏流水可以降低入海損失量,此時河川水量也相對豐沛;枯水期水資源缺乏則對伏流水有更多倚賴,而此時取水勢必相當程度衝擊下游及地下水的水文條件。另外目前規劃珍珠串計畫在西部擴大互相支援,強化西部供水管網,將成為整體水資源調配的重要基礎建設,在操作上跨區調度支援,牽涉到資源移轉、風險轉嫁、區域公平的考量,取捨之間未來也會是更加複雜的議題。

 

台灣地區整體水資源政策、供需體系、整體調度,在水利工程界前輩及從業人員的持續投入下,即使自然環境條件嚴峻,也能有目前規模與成果,實屬不易,水資源、自然資源影響到國家整體發展,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社會產業結構劇烈改變下,挑戰更加艱辛,水資源的整體供需運用、管理策略,也需更為審慎,以更務實的角度,考量有限資源合理運用,尋求更細緻可行的解決之道,以利國計民生。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