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7.18 國際貿易
美國進口地區結構轉變對全球經濟之影響/譚瑾瑜
分享至: 
2023.07.18 國際貿易
美國進口地區結構轉變對全球經濟之影響/譚瑾瑜
分享至: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美國商務部於今(2023)年7月6日公布5月貿易統計數據,其貨品貿易赤字減少48億美元,服務貿易盈餘增加7億美元,然而在貿易逆差減緩的同時,美國對墨西哥貿易逆差則創歷史新高,高達141億美元,墨西哥並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地區。上述2023年起美國進口地區結構已然轉變的事實,是全球疫後生產活動及供應鏈變化的開端,值得長期關注。

 

 

雖然中國大陸於2022年底解封後戮力促進貿易成長,2023年上半年其出口年增率仍小幅衰退3.2%,達1.66兆美元。然更需關切的是,中國大陸對美國出口金額為2,393.5億美元,不但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17.9%,亦高於總出口年增率衰退幅度甚多,進而影響其貿易順差表現。

 

 

從美國進口地區結構進一步觀察,則可以發現自今年2月起,墨西哥及加拿大已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進口前兩大國家。5月墨西哥在美國進口市場占有率升至15.7%,高於加拿大的13.9%及中國大陸的13.6%;累計2023年前5月,占美國進口市場比重依序為墨西哥15.4%、加拿大13.9%、中國大陸13.4%。

 

 

此為美中貿易結構產生變化的重要時刻。在美中競爭及美加墨貿易協定交互作用下,美國進口來源地已然產生改變,北美供應鏈區域化生產的雛型已現,並進而影響其他區域之間的合作關係。

 

 

首先,經過疫情肆虐及美中競爭持續,跨國企業調整在中國大陸及全球之投資布局,使得中國大陸扮演世界製造工廠的角色開始產生變化。在中國大陸美國商會之調查報告中,中國大陸首次不被會員列為前三大投資市場;中國大陸歐盟商會亦表示,在中國大陸運營的不確定性削弱了企業的商業信心,使得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研發熱情明顯降低,因而中國大陸2023年前5月實際使用外資利用金額為843.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衰退5.6%。

 

 

跨國企業投資布局的變化,將逐步影響美中直接貿易,雖可達到調整美中長期貿易逆差之效果,然而中國大陸須儘速調整,找到成長之新動能。

 

 

其次,在美加墨協定的優惠誘因吸引之下,鄰近美國又具備工資相對低廉優勢的墨西哥便成為勞力密集產業的首選布局考量,在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內需市場的滋養下,提高外資進駐投資墨西哥之機率。在此趨勢下,北美供應鏈可望形成,疫後區域化生產取代全球分工體系初步在北美具體成形後,其他國家須思考因應策略。

 

 

以德國為例,位居美國第四大進口來源國家的德國,是歐盟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之一,美國是德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然而今年前5月其占美國進口之比重雖也增加,但僅占美國進口市場比重的5.3%,德國蕭茲總理因而於今年3月3日再度訪美重申跨大西洋夥伴團結的重要性;反觀中國大陸,已連續7年為德國最大之貿易夥伴,2022年11月德國蕭茲總理亦曾帶領福斯、BMW、西門子等德國龍頭企業訪問中國大陸,希望能擴大經貿合作,促進德國經濟復甦。

 

 

然而在中國大陸疫後需求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加以汽車大量出口壓縮德企獲利空間之下,2023年上半年德國出口到中國大陸金額為539.5億美元,衰退3.2%,故而德國7月13日提出「中國戰略報告」,提出將繼續尋求並加強和中國的交流與合作之下,必須降低對中國大陸製造業和消費者在關鍵領域的依賴的看法。由上述可知,在美國進口地區結構轉變的新局影響下,德國開始調整對中國大陸經貿合作策略。

 

 

位居亞洲的日本、韓國、越南,同期間占美國進口之占比依序為4.7%、3.7%、3.4%,台灣則占2.7%,均遠遠低於北美的墨西哥及加拿大在美國進口份額之比重甚多,在美國與中國大陸均為主要貿易夥伴的事實下,面對美國落實友岸外包調整進口地區結構新局,應提早加以因應。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