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8.15 水資源
氣候變遷之衝擊—留住水的對策/陳伸賢
分享至: 
2023.08.15 水資源
氣候變遷之衝擊—留住水的對策/陳伸賢
分享至: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陳伸賢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全球暖化加上即將到來的聖嬰現象,全球均溫在2023年7月4日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了17度,科學家預測這可能是近10 萬年來的最高氣溫。至於台灣今年因曾文水庫蓄水不足,農委會7月8日宣布,嘉南二期作約2.8萬公頃稻田停灌休耕,在在顯示台灣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愈來愈明顯,因此未來如何留住水,成為現今台灣水資源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台灣每年降雨約2500mm(約為世界平均900mm之2.6倍),約為915億噸的水,但因台灣的地形坡陡流急,約有6成降水流到海裡,約2成被蒸發散,故僅有約2成的水資源可以被利用。因此台灣人均分配雨水量4074m3,不及世界平均值21796m3的五分之一,是屬於缺水的國家,如何將上天降下來珍貴的水資源留住,是台灣亟需面對之課題。

 

 

留住水資源需要有適當的儲水空間,依據統計目前台灣由水庫供水約占24%、河川引水約占43%、抽取地下水供應33%。其中河川引水及地下水是利用天然儲水空間,水庫則為利用人造空間蓄水。因此如何留住水的對策可概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充分善用天然儲水空間如集水區、地面下之地下水空間。

 

 

善用集水區作為留住水的空間,研究顯示,透過保育經營水源林的方式,可增加約5%的滲透率,可增加約43億噸水資源量,相當總水量四分之一。另外地下水可以採用漫灌法、天然河道補注、人工湖補注、直接注入地下:如人工補注井、ASR(Aquifer Storage & Recovery)等。透過地下水補注儲水,除減少地層下陷,並提升地下水開發潛能。

 

 

其次則是利用人為的儲存空間如水庫、都市綠建築及鋪面下之人造空間,甚至利用農田漫淹等方式,來做為留住水資源之地方。台灣以往對於水資源之蓄存主要採用水庫方式,惟目前優良壩址難覓加上環保及民眾抗爭,新建水庫不易。又因台灣地質年輕、破碎(以地球地質46億年之歷史比喻為一小時,台灣就是在最後5秒鐘才出世),且位於歐亞及菲律賓板塊交接處,地震頻仍,造成水庫淤積嚴重,統計台灣水庫平均每年入庫泥沙約有2670萬m3,全台水庫原設計總有效庫容約25.8億m3,因淤積影響,目前總有效庫容約為20.7億m3(淤積約占20%)。因此對於既有水庫需清淤以維持庫容。

 

 

統計近5年每年約可清淤1400萬m3, 112年清淤量達1871萬m3,對於改善水庫庫容確帶來助益。目前對於既有水庫除積極清淤外,亦可研擬增加壩高,以提升水庫之庫容。據往例,曾文水庫心層加高3m,增加5500萬噸蓄水、新山水庫壩高加高15公尺,增加600萬噸蓄水。因此水庫加高亦為留住水資源之方法之一。南化水庫、寶二水庫及明湖水庫等,皆可考慮加以加高。

 

 

對於都市的儲水空間也可積極利用,例如採用綠建築以降低都市洪峰,採用透水鋪面如JW工法,以增加雨水入滲,並利用鋪面下方之空間儲水及利用,也是留住水資源的方法。此外,台灣農作以水稻為大宗,廣大的農田可適當的引導儲存洪水至田間,滯洪並入滲補注地下水,增加水資源之儲存。

 

 

面對氣候變遷,台灣降雨日數逐漸減少,但降雨量增加,顯示降雨愈趨集中,除了不易加以儲存利用外,更容易造成災害,因此留住水,除了增加水資源的蓄水利用外,更是可以將原本會肇災的水變成有用的水資源,營造雙贏。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