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達成淨零排放所需的科技創新/鄭名山
分享至: 
達成淨零排放所需的科技創新/鄭名山
分享至: 
作者: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鄭名山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算,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將是人類控制全球溫升的最後機會,否則進入22世紀,全球溫度仍將不斷上升,最終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也因此全球主要國家都已宣示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國際品牌大廠例如蘋果、微軟等也紛紛要求全球供應鏈減碳,歐盟展開碳關稅機制等措施,也因此讓身處全球供應鏈一環的台灣產業界快速面臨減碳壓力。然而根據最新各國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的自願減量承諾,累計至2030年之前全球的碳排放仍將持續增加,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似乎越來越困難。

 

 

但是事情並未絕望,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估算,將各項已知科技累加應用,人類仍有可能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依照科技進程,在2030年前必須加速成熟技術的市場擴大應用,包含節約能源、電動車、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2030至2050年則是氫能、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大型儲電等技術陸續導入市場應用。但是在國際能源總署所列舉的科技項目中有將近一半目前仍是發展中的未成熟科技,而制約這些科技市場應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過高,因此加速科技發展,透過科技創新快速降低成本,進而創造市場經濟誘因讓新科技導入市場應用,將是人類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要素。

 

 

在發展新科技的同時也須注意,各項科技之間彼此亦有競爭關係,因此投資科技發展的風險亦高,並非所有的科技研發投資都能在短期內得到回報。以運輸部門為例,減碳的選項包括電氣化、生質燃料、合成燃料、氫能燃料電池等等。能源部門的發電廠減碳,可以使用氫氣燃燒,也可採用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再利用技術等等。各項科技都在積極發展,但最終哪項技術成為市場主流,或是所有技術均可以成功達到大規模應用,因而在市場上同時存在,目前仍未可知。但是由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角度,人類與時間競賽,依照國際能源總署的路徑,在2050年以前上述各項技術都必須要大規模應用,不能仰賴單一科技。此時將有賴國家政府的力量,依靠法規、補助等方法快速將科技導入市場應用,不能完全聽任市場經濟。

 

 

此外國際合作將會是科技發展的常態,以氫能為例,幾乎不可能是單一國家獨力建構氫能供應與消費體系,勢必要有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建立全球的供應與消費鏈,最終形成氫能經濟取代現有的化石燃料經濟。這樣的大規模轉變,極可能讓能源產業重新洗牌,台灣應思考在未來全球化體系內的定位,透過科技創新,跳脫以往化石燃料進口與使用者的角色。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