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邁向淨零的永續發展目標12:責任消費與生產/郭財吉
分享至: 
邁向淨零的永續發展目標12:責任消費與生產/郭財吉
分享至: 
作者: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教授/郭財吉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聯合國於全球永續發展議程(Agenda 2030)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GDs),內容包括:(1)消除貧窮,(2)消除飢餓,(3)健康與福祉,(4)教育品質,(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10)減少不平等,(11)永續城市,(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海洋生態,(15)陸地生態,(16)和平與正義,(17)全球夥伴關係,及共計169項細部目標。

 

 

針對第12項永續發展目標~責任消費與生產,在過去20年的責任永續消費與生產發展過程,隨著政府、企業、與公民的永續意識提高,已逐漸整合為一個混和型。此外,台灣因應2050邁向靜零的目標,在2023年正式立法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強調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公正轉型。其中生活轉型也呼應了責任生產與消費。

 

 

生活轉型強調透過永續生活減少碳排放,主張政府要積極推動並建置永續基礎環境,企業要努力發展永續產品,而民眾也需要積極落實永續消費與生活。郭財吉與陳湘鳳在2015年指出永續消費與生產的轉型,其中包括:綠色/永續產品發展、商業模式整合創新、綠色行銷與永續消費及混和型。

 

  1. 綠色/永續產品:企業應考量產品的生命週期設計(life cycle design),發展低環境衝擊的產品,如低碳產品或碳中和商品。
  2. 商業模式整合創新:企業應發展降低環境衝擊之營運模式,如:供應鏈協同,或共享共用。
  3. 綠色行銷與永續消費:強調永續消費的教育,提升消費者的知識程度、環境態度、環境規範與政策、及社會教育,進而改變消費者行為。
  4. 混和型:強調藉由先進科技以輔助消費者改變消費行為,而引導出混和式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永續消費可增加人類福祉,但過度消費則會對於環境與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聯合國依據永續消費與生產提出“doing more and better with less”(UN, 2017),強調消費與生活福祉需要與資源使用及環境衝擊脫鉤(decoupling),期待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投入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過去的消費模式大都為一次性消費,以行動電話商品為例,一般平均製造商所設計的手機,預期可使用的時間為7年,然而以全球的手機市場而言,消費者平均的使用期間僅有2年,而臺灣的平均使用期間更短,只有1.5年。此現象代表著許多廠商為因應顧客的需求而不斷推陳出新,藉以吸引追求流行產品的顧客群,導致舊商品之汰換率增高,因而產生大量的垃圾,並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

 

 

為了達成永續消費,蘋果公司的在2023秋季發表會中,除了發表iphone 15新機,並允諾2030年全產品零碳足跡目標。此外蘋果自2015年已成功減少了45%以上的碳排放量,且宣布已有超過300家供應商做出了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另外環境部也將學習歐美從法制化著手,要求手機業者在2025年回收合併維修的循環率要達到15%,否則將處3萬到15萬元罰鍰。

 

 

近年來,許多企業整合永續消費與生產的經濟、環境、與社會三重底線,逐漸轉型在滿足經濟條件下,又能兼顧社會與環境議題的需求,以減少生態衝擊與社會公平問題,已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