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07.22
經濟部公告提高冷氣機能源效率基準 預計114年正式實施
為推動淨零碳排,有效促進產業精進高效率變頻冷氣機研發,並加速定頻冷氣機退出市場,降低住宅部門用電,經濟部能源局今(22)日公告,預計自114年起提升無風管空氣調節機(俗稱冷氣機)能源效率規定3~5%。能源局並預估推動後每年約可節省711.8萬度電。 能源局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溫偏高,特別是在夏季炎熱難耐,使得冷氣機在我國家庭的普及率達93.7%,成為居家生活必需電器用品。根據工研院綠能所調查,冷氣在家庭夏月用電量占比高達49.25%,為家庭主要耗電設備。 能源局指出,提升能源效率有助減少能耗,並可帶來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元效益已為全球共識,而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中,更指出節能是邁向淨零碳排的首要燃料,因此實施能效管理政策也成為各國推動淨零碳排的重要節能戰略。 能源局並說明,目前我國1級與2級冷氣機市占率已達九成,經評估產業技術現況與國際發展趨勢,經濟部規劃提升我國冷氣機能源效率基準,以有效促進產業精進高效率變頻冷氣機研發,並加速定頻冷氣機退出市場。本次基準修訂與105年相比效率提升3-5%,預計於1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基準,預估推動後每年約可節省71

2022.07.21
淨零策略、球隊培育 台電獲亞洲企業社會責任雙獎肯定
被譽為亞洲評價最高的CSR大獎「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 Asi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Awards)今(21)日舉行線上頒獎,台電自全球10餘個國家,超過200個單位中脫穎而出,以淨零排放策略與孕育無數體壇國手的台電球隊,一舉斬獲「綠色領導獎」及「人力投資獎」兩項大獎。

2022.07.21
落實永續 台灣中油獲亞洲企業社會責任3項大獎肯定
「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si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Awards, AREA)今(21)日舉辦線上頒獎典禮,台灣中油公司在連兩年拿下雙獎殊榮後,今年再以長年深耕的加油站公廁文化榮獲健康衛生推廣獎、愛心加油站培育慢飛天使榮獲社會公益發展獎,以及碳中和行動榮獲綠色領導獎等獲三項大獎肯定。

2022.07.20
用電突破4千萬瓩再創新高 台電:供電無虞仍盼民眾節電
今(20)日用電量刷新歷年紀錄,台電表示,今日全台多處天氣高溫炎熱,加上防疫及暑假期間民眾居家增加空調用電,且產業用電持續提升,連帶助長用電需求。今日尖峰負載出現在14時23分達到4030.1萬瓩,不僅創下歷史用電量新高,更是首度突破4000萬瓩。

2022.07.18
松湖變電無電磁波及輻射疑慮 台電:願持續溝通說明
針對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對松湖變電所的誤解,台電今(18)日說明,即使是原計劃的地上型變電所,也是室內型變電所,採取鋼筋混凝土結構及絕緣設計,各國皆然,也不會有電磁波及輻射疑慮,希望社會大眾無需恐懼。

2022.07.17
澄清四接東移塞港疑慮 台電:管理得當可安全無虞
針對基隆航運界人士憂心協和接收站填地東移,對基隆港安全造成隱憂,台電表示,經向專家請教,只要管理得當,港口的安全及接收站的運作,並不會有問題。

2022.07.16
核能納入歐盟永續分類標準 經部:前提是找到永久處置場
有關馬前總統稱歐洲納入核能,台灣不能死守非核家園政策,經濟部於16日說明,歐盟將核能納入永續分類標準,有嚴格的前提條件,包括需於2050年前找到高階核廢最終處置設施,正觸及了台灣社會對核廢處理尚無共識的核心問題。經濟部也呼籲馬前總統,身為國家前元首,言行動見觀瞻,話不能只講一半造成誤解。

2022.07.16
核能納入歐盟永續分類標準 經部:前提是找到永久處置場
有關馬前總統稱歐洲納入核能,台灣不能死守非核家園政策,經濟部於16日說明,歐盟將核能納入永續分類標準,有嚴格的前提條件,包括需於2050年前找到高階核廢最終處置設施,正觸及了台灣社會對核廢處理尚無共識的核心問題。經濟部也呼籲馬前總統,身為國家前元首,言行動見觀瞻,話不能只講一半造成誤解。

2022.07.14
全球能源成本上漲 經濟部:油電價格調整已充分考量物價平穩
有關在野黨立院黨團召開記者會提出油電價格帶動通貨膨脹的質疑,經濟部昨(13)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國內電價部分僅針對用電大戶調漲電價,並利用配套方式避開民生影響;而油價部分,則依油價公式每週調整,並有亞洲鄰國最低價及平穩雙機制。中油、台電皆為了全民物價穩定非常努力,也讓台灣的物價較世界各國相對平穩,希望在野黨能夠理性監督。

2022.07.14
離岸風電國產化未達標遭糾正 經部:務實檢視供應鏈能力
監察院昨(13)日發布對經濟部推動離岸風力發電,要求獲得遴選分配容量之開發商必須依據產業關聯方案落實在地化政策,並對興達港疏浚作業執行情形提出糾正案,經濟部回應表示,對監察院糾正內容虛心接受,除將就相關內容進行研析,也會務實檢視供應鏈能力與在地化政策。
